膜鸣乐器(一)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膜鸣乐器,凡由紧绷的膜振动发音的乐器都属此类。它是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的五大类之一。这类乐器均以张紧的膜为声源体,通过敲击、摩擦或以声波等方式激发使其振动发声。
膜鸣乐器包括所有的击奏鼓(铜鼓、钢鼓除外,不属于膜鸣类);还包括几种不常见的擦奏鼓和膜管。鼓,通常以弹性皮膜张紧于筒体口上构成。鼓筒分两端开口和一端开口两种。两端开口的鼓,有的两端均张膜,称双面鼓;有的仅一端张膜,称单面鼓。鼓面一般为圆形,少数鼓有方形、矩形、菱形、三角形和八角形等。鼓筒形状有多种,对各种鼓的再分类,即按鼓筒形状区分。
构造
用作鼓膜的材料甚多。如牛、羊、猪、狗、猫、山鼠、马、驴、驼、鹿、狼、豹、海豹、海象等的皮革、膀胱或肠衣,蛇、蟒、蜥蜴等爬行类的皮膜,鲨鱼等鱼皮,经加工的绢布纸张,合成树脂薄膜等。鼓筒材料有陶土、烧瓷、竹木、葫芦和椰子等果壳以及金属、塑料等。
多数鼓用槌击奏。鼓槌的长短、粗细、硬软和形状很多。一般用木、竹、藤等材料制成。最简单的仅用一根棒。有的棒端有球形或弯曲成多种形状的槌头;有的槌头裹以皮革、橡胶、毛毡或织物等不同硬软的材料;亦有双头鼓槌,两头大小、形状或包裹材料往往不同;有的鼓槌呈板条或刀片状;还有用一把钢丝扎成的“刷槌”。鼗鼓则用固定于鼓筒两侧的一对“耳槌”往复转击。
本类乐器一般不定音,无固定音高;有少数击奏鼓按一定音程或音阶定音。敲击鼓膜的不同部位,能产生不同音色、音量;有些鼓的边框也属击奏部位。用手的不同部分──指、掌、腕,和用不同形状、硬软的鼓槌击奏,能产生不同的发音效果。在铃鼓等手鼓(即达卜)上,除手击或槌击外,常伴以手指搓擦或摇震等,产生多样效果。击鼓中常以手掌或织物捂压鼓膜,能产生弱音效果;有些鼓在鼓膜中心区涂粘颗粒或膏状物,或贴近鼓膜加装“响弦”等,都能使音色或音高有所变化。
对膜鸣乐器的再分类,一般对各种击奏鼓按不同筒形划分,对非筒形的箍圈鼓和锅形鼓,以及不同击发方式的摇奏鼓、擦奏鼓和膜管,则另设类。
筒形鼓 按不同筒形分为:①圆柱筒鼓;②粗腰筒鼓(琵琶筒鼓);③圆锥筒鼓;④细腰筒鼓(沙漏筒鼓);⑤有脚鼓;⑥座墩鼓(高脚杯鼓);⑦长筒鼓。
箍圈鼓 鼓筒很浅(如手鼓、铃鼓和八角鼓)或仅为一个圈环(如中国的太平鼓和日本的团扇大鼓)的鼓。
锅形鼓 包括定音鼓和鼓筒类似盆、罐、缸等有底容器的鼓。
摇奏鼓 有两种:一种内装卵石类颗粒,摇动时撞击鼓膜发声;另一种是鼗鼓(即拨浪鼓)。
擦奏鼓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插入一根细长棒,用手使之升降或旋转,使其摩擦鼓膜发声;另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拴上一条绳或一撮马尾,用手捋之,使鼓膜振动发声。
大鼓,属于双面膜鸣乐器
膜管 形式多样,基本结构为一根简单的管,在管端或管侧膜孔贴薄膜,用嘴含着吹口哼、唱或说话,以声波促使薄膜振动而产生音响。欧美和非洲均有这种乐器,有的属儿童玩具乐器。
原理
膜鸣乐器的发声,均属膜振动方式。张紧的膜靠张力作用产生恢复力,而不考虑其劲度。这一点和板振动相反,而与弦振动的情况基本相似。膜振动可以看成是弦振动由“线”到“面”的扩展。但膜比弦的振动方式要复杂得多。弦振动波形和速度是不变的;膜振动中波动的进行并不保持原形,而是复杂多变的。
膜振动的各自然固有频率也与弦相似,有一定的波腹与波节,只是弦上的“节点”在膜上则是“节线”。当外力作用于弦上的某个固有频率的波节点时,这个固有频率即受抑止,从而对音色产生影响。膜振动也有类似情况:当鼓槌敲击在鼓膜的不同部位,或用硬软不同、与鼓膜接触面大小不同的槌头敲击,均会使固有频率发生变化而影响音色。鼓手在演奏中,常利用这些特性使音色产生变化。
膜振动的固有频率数量比弦多,并且分布较散,其泛音和基频之间不是整数倍关系,因此是不和谐的。膜振动的固有频率沿高频方向逐渐变密,即音越高泛音越密。所以鼓音的高低,一般不如弦乐器明显。一般打击在近边缘处,更有利于加强基频。所以定音鼓的正常敲击区,大致在距鼓边约5~10厘米之间。
所有膜鸣乐器的发声,主要来自膜振动,筒体只起共鸣作用。但筒体的容积和形状对鼓的音质有一定影响。底部封闭的鼓筒,其鼓膜的张力受筒腔内空气反作用力的影响,即鼓膜在运动时由于交替压缩鼓腔内的空气而受腔内空气的反作用力,因而固有频率产生变化。如定音鼓一类的锅形鼓,不仅要适当调节鼓膜的张力,由于基频受腔体的影响,还应使鼓筒和鼓膜之间具有适当的耦合关系。双面鼓的两面鼓膜振动基频相同时,腔内空气运动即使两面鼓膜之间相耦合,两者的振幅将交替由大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