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史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百年辉煌——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史
阿姆斯特丹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称不上是音乐重镇。勃拉姆斯造访这里之后,不愿再来。因为那时这里的音乐生活很少,很难看到高水平音乐演出。为了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1882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一个瓦格纳协会,协会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要建起CONCERTGEBOUW(音乐厅)。音乐厅由范·金特设计,能容纳2000观众,舞台上音乐家的演奏可以不打折扣地传递给观众席的最远端。舞台后面的278个座位本是为合唱团准备的,没有合唱演出时这里就成了观众席,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挥家的表演。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独特音响来源于多种因素:音乐厅的形状、装饰,和它传统的木结构。这里不象一般的的音乐厅那样有反射物,音乐的振动自然地传导各个方向,这是形成音乐厅音响特色的重要原因。
以音乐厅的名字命名的的新乐团1888年11月3日举行首场音乐会,在亨利·维奥塔(VIOTTA)的指挥下演出了贝多芬《第9交响曲》。
音乐厅管弦乐团最著名的领导者是1895年接替威尔海姆·凯斯上任的荷兰人门格尔贝格。门格尔贝格担任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长达50年,使其成为世界级的著名乐团,同时制作了大量录音。而他的继任者贝尼姆、海丁克和夏伊继续书写着乐团的辉煌史册。
哥伦比亚时代
门格尔贝格在阿姆斯特丹的首次录音是在1926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英国分部的负责人阿图·布鲁克斯主持录制了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的瓦格纳《汤豪舍序曲》,两部贝多芬序曲,柏辽兹《浮士德的沉沦》的两首选曲,以及马勒《第5交响曲》的慢扳乐章。后者是门格尔贝格录制的3部马勒作品之一。门格尔贝格与马勒是亲密朋友,他是公认的马勒专家。尽管他的这个乐章演奏只有7分钟,但与现在通常10分钟左右的演出相比毫无仓促之感。
此后一直到1932年,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都由哥伦比亚公司包办。这是一个相当多产的时期,录制的曲目包括巴赫《第2组曲》,勃拉姆斯《第3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五交响曲》和其他一些短作品。
这些早期唱片的声音,反映了78转唱片的显著特色,尽管回响有所限制,但平衡感很好,总体效果让人满意:弦乐富有质感,铜管乐明亮而又辉煌,木管优雅,打击乐也有足够的冲击力,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厅之声”。让人欣喜的是PEARL公司已将门格尔贝格在哥伦比亚录制的所有唱片转制成CD。
1932年后哥伦比亚终止了与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合作。由于经济萧条,世界唱片业坠入低谷,哥伦比亚公司又与比切姆的伦敦爱乐乐团签定了新合同。1937年门格尔贝格和音乐厅管弦乐团开始为德国的德律风根公司录音,他们的合作直到德国1942年11月占领荷兰。这5年有大量的优秀录音问世,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弗兰克和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施特劳斯的《唐璜》和《死与净化》。这些录音使用了多个麦克风,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乐团从1943年开始在约胡姆、肯朋、卡拉扬和以及拜农的指挥下为DG公司录音。贝尼姆从1931年开始担任门格尔贝格的助手,1945年他接替门格尔贝格的职位,把乐团进入了一个新的录音时代。
百年辉煌——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史
阿姆斯特丹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还称不上是音乐重镇。勃拉姆斯造访这里之后,不愿再来。因为那时这里的音乐生活很少,很难看到高水平音乐演出。为了改变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1882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一个瓦格纳协会,协会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要建起CONCERTGEBOUW(音乐厅)。音乐厅由范·金特设计,能容纳2000观众,舞台上音乐家的演奏可以不打折扣地传递给观众席的最远端。舞台后面的278个座位本是为合唱团准备的,没有合唱演出时这里就成了观众席,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指挥家的表演。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独特音响来源于多种因素:音乐厅的形状、装饰,和它传统的木结构。这里不象一般的的音乐厅那样有反射物,音乐的振动自然地传导各个方向,这是形成音乐厅音响特色的重要原因。
以音乐厅的名字命名的的新乐团1888年11月3日举行首场音乐会,在亨利·维奥塔(VIOTTA)的指挥下演出了贝多芬《第9交响曲》。
音乐厅管弦乐团最著名的领导者是1895年接替威尔海姆·凯斯上任的荷兰人门格尔贝格。门格尔贝格担任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长达50年,使其成为世界级的著名乐团,同时制作了大量录音。而他的继任者贝尼姆、海丁克和夏伊继续书写着乐团的辉煌史册。
哥伦比亚时代
门格尔贝格在阿姆斯特丹的首次录音是在1926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英国分部的负责人阿图·布鲁克斯主持录制了音乐厅管弦乐团演奏的瓦格纳《汤豪舍序曲》,两部贝多芬序曲,柏辽兹《浮士德的沉沦》的两首选曲,以及马勒《第5交响曲》的慢扳乐章。后者是门格尔贝格录制的3部马勒作品之一。门格尔贝格与马勒是亲密朋友,他是公认的马勒专家。尽管他的这个乐章演奏只有7分钟,但与现在通常10分钟左右的演出相比毫无仓促之感。
此后一直到1932年,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都由哥伦比亚公司包办。这是一个相当多产的时期,录制的曲目包括巴赫《第2组曲》,勃拉姆斯《第3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第四、五交响曲》和其他一些短作品。
这些早期唱片的声音,反映了78转唱片的显著特色,尽管回响有所限制,但平衡感很好,总体效果让人满意:弦乐富有质感,铜管乐明亮而又辉煌,木管优雅,打击乐也有足够的冲击力,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厅之声”。让人欣喜的是PEARL公司已将门格尔贝格在哥伦比亚录制的所有唱片转制成CD。
1932年后哥伦比亚终止了与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合作。由于经济萧条,世界唱片业坠入低谷,哥伦比亚公司又与比切姆的伦敦爱乐乐团签定了新合同。1937年门格尔贝格和音乐厅管弦乐团开始为德国的德律风根公司录音,他们的合作直到德国1942年11月占领荷兰。这5年有大量的优秀录音问世,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弗兰克和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施特劳斯的《唐璜》和《死与净化》。这些录音使用了多个麦克风,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乐团从1943年开始在约胡姆、肯朋、卡拉扬和以及拜农的指挥下为DG公司录音。贝尼姆从1931年开始担任门格尔贝格的助手,1945年他接替门格尔贝格的职位,把乐团进入了一个新的录音时代。
FFRR之声
一年后,音乐厅拒绝了老东家哥伦比亚公司续约请求,开始与DECCA公司合作。DECCA第一次为音乐厅管弦乐团录音是在1946的5月,地点不是在阿姆斯特丹,而是伦敦的WALTHAMSTOW大厅,录制的曲目是贝多芬《莱奥诺拉第二序曲》和柏辽兹《浮士德的沉沦》片段。到了9月,录音师阿图·哈蒂和制作人维克多·奥洛夫开始在音乐厅为乐团录音。DECCA公司认为这里可以得到最好的音响效果。一系列的FFRR (FULL FREQUENCY RANGE RECORDINHG全频率范围录音)唱片问世,它们很多采用了直刻技术。这些78转录音包括老克莱伯、塞尔、孟许和贝尼姆的演出,50年代DECCA曾把他们转制成LP,但至今未见到有CD面市。
菲利普时代
DECCA的技术革新在50年代初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录音传奇最终是由荷兰本土的录音巨头菲利普在此后的30年间缔造了。首先是1951年肯朋录制的一系列唱片, 1952年菲利普录制了多拉蒂指挥的《图画展览会》。1953年开始,乐团与菲利普签定了专署合同。从1951年到1953年音乐厅乐团同时为菲利普和DECCA两家公司录音。后者也为其录制了很多名片:贝尼姆的马勒第四,布鲁克纳第七,西贝柳斯的《传奇》和《塔皮奥拉》,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卡仲钢琴独奏),布里顿的《四大洋》和《彼得·格里姆斯》选曲。
拜农在50年代为菲利普的曲目库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1957年5月指挥录制了音乐厅管弦乐团第一张立体声唱片——德彪西的《大海》和《夜曲》,简单的麦克风摆放,产生了超级的音响画面,尽管它没有后来数字录音的动态范围,在我看来这是音乐厅乐团最好的立体声录音之一。DECCA的制作人库肖(JOHN CULSHAW)和录音师威尔金森在1961年2月录制了索尔蒂指挥的马勒第四和菲斯图拉里指挥的柴科夫斯基《天鹅湖》。马勒第四前些年曾经出版过CD,但很快就见不到了,《天鹅湖》的CD未在欧美面市,但其日本版CD却很受欢迎。
1964年伯纳德·海丁克被任命为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的时候还很年轻。拜农在1959年因突发心脏病在排练中去世。海丁克与乐团的合作长达26年,他在1959年就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录音——德沃夏克的《第7交响曲》、4首《斯拉夫舞曲》,在后面的30年时间他是成为菲利普公司最多产的指挥家,他录制了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马勒和柴科夫斯基的全部交响曲。音乐厅管弦乐团在60年代还与塞尔、蒙都、约胡姆等合作录音。
正是菲利普公司的唱片建立了当代听众心目中的“音乐厅之声”。“音乐厅之声”也成为菲利普管弦乐录音的代名词。
80年代——新合作伙伴和新声音
80年代初,菲利普与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专署合作开始松动,阿什肯纳吉指挥乐团为DECCA公司录制了一系列唱片,这些早期的数字录音中的平衡工作是威尔金森主持的。这些录音有很大的动态范围,但后来DECCA公司的录音制作令人失望,音乐厅的特色失去了不少。在乐团百岁生日的前一年,里卡尔多·夏伊接替海丁克,他在DECCA公司录制了很多唱片,但很少体现出真正的“音乐厅之声”。同样EMI录制的贝多芬交响曲实况(萨瓦利施指挥),以及扬松斯指挥的柏辽兹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为了防止观众的声音过多切入,麦克风必须与乐队挨得很近,这样也就失去了独特的“音乐厅之声”。
但1993年菲利普出版康德拉辛专集是个例外。康德拉辛是阿姆斯特丹最受欢迎的指挥家,从1968年后每年都在这里演出,1975年被任命为乐团永久的客座指挥,直到他1981年去世。这套CD共8张,都是荷兰电台录制的实况,包括勃拉姆斯的《第1、2交响曲》、门德尔松《第4交响曲》、包罗丁《第二交响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拉威尔的《达夫尼与克罗埃》,《西班牙狂想曲》和圆舞曲,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德路西卡》。这些录音效果很好,观众的声音可以间或听到,音乐和音乐厅的回声没有受到影响。这些唱片现在已经在菲利普的销售目录中消失,如果见到它们,你一定要毫不犹豫地买下。
荷兰广播电台从1937年开始录制音乐厅管弦的音乐会,至今仍这样做。其中许多老录音已被菲利普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小公司出版,这里面有50、60年代大量的名家录音。GLOBE公司出版的6张一套专集集中了1941年到1979年的电台录音精华,包括塞尔指挥的理查·施特劳斯作品,瓦尔特指挥的马勒第四(施瓦茨科普夫演唱),布列兹、朱里尼指挥的韦伯恩作品,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交响乐,斯托科夫斯基指挥的德彪西,还后蒙都和康德拉辛指挥的拉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