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音乐的基本知识(六)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五、从作曲家到听众
音乐在作曲家的头脑中产生,但是我们听到的并不是作曲家的直接产品,而是经过了两次“变形”的产物。首先,作曲家必须将音乐用某种符号体系(比如说五线谱、简谱)记录下来;之后,必须由一些人演唱或者演奏。可以这样说:作曲家的头脑是一个艺术素材的加工厂,他运用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技巧将他的意图写在谱纸上;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记谱方法能够令人满意地记录“音乐”,换句话说,如果不了解这位作曲家的习惯语言和作曲手法,就无法将乐谱准确地按照作曲家的意图“还原”。因此,演奏者或者演唱者(还有乐队指挥)所做的事情不是“还原”,而是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解释”,这个过程用专业术语来说,叫作“演绎”。听众在欣赏时,又是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欣赏趣味而“各取所需”,做出不同的判断和解释。从同一个作品得到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或环境下,也会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印象。作曲家、作品和听众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创造者—→创造过程—→作品—→感知过程—→听者
由创造者到作品的过程即作曲的过程,其成品是乐谱。听众欣赏的当然不是乐谱,而是音响,于是,所谓作品就有了两重含义,一是中性状态的符号,二是根据这些符号演奏出来的声音;但是,在演奏是已经加进了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由这些关系可以看出,只有中性的乐谱是不可更易的(因此将它称为中性),由作曲家到听众的其他环节都是人为的、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
上面讲到,没有一种记谱方法能够令人满意地记录音乐。这句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其实,情况的确是如此。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看:你反复地听一个民歌手的录音(比如说是陕北民歌),将它尽量仔细地记录下来,然后请一个不熟悉这种民歌的人照着谱子唱,这时你听到的是什么呢?无疑,它和你心中的那首歌已经不一样了。尽管你非常认真地写出了每一个音高的变化、标出了每一处强弱的转折、甚至用大量的文字来说明演唱的方法,而演唱者也尽可能地“忠于”乐谱,结果也是一样。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不是我们讨论的目的,只是藉此说明“中性”的乐谱和通过表演而“实现”的音乐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
因此,虽然音乐是属于作曲家的,但是对于欣赏者来说,听到的实际上是演奏家、演唱家、指挥家对于作品的“解释”。解释的依据自然是乐谱,而乐谱又是如此的不可靠,这就要求演绎者能够把握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不同特点,直至掌握每一首作品的细微之处,而不仅仅是照着乐谱唱出来。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判断表演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有一位作曲家在听了别人演唱他的作品后走到演员跟前说:“您唱得好极了,不过请问这是谁的作品?”正如一本翻译的小说,文笔优美、情节动人,然而却是脱离原著的“再创作”,我们该怎样评价它呢?不言而喻,“忠实”和“优美”的结合是最理想的,就像翻译的原则“信、达、雅”的完美结合一样。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这种结合常常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为此而引起了无数次的激烈争论。
理想的演绎应该是这样的:表演家用高超的技巧严谨地表现,使得听众好像直接面对作曲家而忘记了表演者的存在。这种感觉在听录音时是有可能的,但是,当我们面前有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表演的时侯,就很难说听众能够“忘记”是谁在舞台上、而只记得作曲家的名字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艺术见解,他绝不可能将自己隐藏在音符后面,就像斯特拉文斯基要求的那样,“照着音符演奏,既不要增加什么,也不要减少什么”。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说:所谓“音乐作品”包含两种状态,即中性的乐谱和充满个性的音响,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是由表演艺术家完成的;对于欣赏者而言,既要了解作曲家的风格,也应该认识到、并且能够欣赏演绎者所起的作用。
六、舞 曲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音乐,除了歌曲之外,大概就是舞曲了。舞蹈大多产生于民间,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地方习俗、社交礼仪的组成部分。所谓舞曲,当然是为舞蹈伴奏的,因此,舞曲的名称往往就是舞蹈的名称。舞曲的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不过,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共同特征:1.节拍始终如一;2.速度相对固定;3.节奏鲜明。这些特征都是与舞蹈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此外,有的舞曲还有习惯使用的乐器或人声、特定的地方色彩或旋律风格,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一首舞曲的不同于其他的特性,这也正是我们在听到一首舞曲时判断的依据。
15世纪以后,舞曲风行欧洲的宫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对此后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很快就被作曲家采用,成为一种新颖的体裁,也成了器乐套曲中的组成部分。在今天,舞曲已经形成了三大类:一是古典舞曲,例如小步舞曲、阿勒芒德舞曲、萨拉班德舞曲等,这些舞蹈已经不再流行,而舞曲却做为器乐套曲的组成部分或是单独的体裁保留下来;二是社交舞曲,例如圆舞曲、探戈舞曲等;三是民族舞曲,例如桑巴舞曲、康加舞曲等。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重要的舞曲的基本特征。
1.古典舞曲
阿勒芒德舞曲
这个名称(ALLEMANDE)原意是“德国的”,因为这种舞曲起源于德国。但是,叫这个名称的舞曲有两种,一种是4/4拍子,常被作曲家用作组曲的第一乐章,另一种是德国和瑞士的农民舞蹈,4/3拍子,类似于圆舞曲。现在通常说的阿勒芒德舞曲是指第一种,它的性格庄重,速度较慢,旋律流畅,经常开始于第4拍的弱部,并且音符经常划分得很细(比如说连续的16分音符),曲式为二段式,也就是说篇幅差不多一样的两个部分。在巴赫、库普兰、亨德尔的作品中常见。
库朗特舞曲
这是一种起源于法国的舞蹈,其名称(COURANTE)的意思是“流动的”、“奔跑的”。这种舞曲在十七世纪流传非常广,传到意大利以后,产生了一些变化,所以现在库朗特舞曲分为法国式的和意大利式的。二者都是三拍子,速度较快,但是法国式的节奏要复杂一些,将单三拍子和复二拍子混合在一起,造成节奏变化的感觉。在组曲中,它的位置在阿勒芒德舞曲之后,例如巴赫的《法国组曲》的第二首是意大利式的库朗特舞曲,在他的《英国组曲》中则用了法国式的写法。此外,巴罗克时期的作曲家也用这种形式写作单独的键盘乐曲。
萨拉班德舞曲
这种舞蹈起源于波斯,在十六世纪传到西班牙,后来由西班牙传入法国,所以很多人将它看作是西班牙的舞蹈。在巴罗克时期,它曾风行整个欧洲。这是一种三拍子的舞曲,速度缓慢、性格庄重,在组曲中,将它作为第三乐章。
吉格舞曲
一般认为吉格舞曲起源于十六世纪的一种英格兰舞蹈,但也有人说它起源于意大利。这是一种三拍子的、快速的舞曲,其节拍通常用3/8、6/8、12/8。同库朗特舞曲一样,它也有“意大利式”和“法国式”两种类型。意大利式的吉格舞曲一般采用主调音乐的织体,用速度非常快的12/8拍子;法国式的吉格舞曲则采用赋格曲(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方法)手法,并且经常在第二段中出现第一段的“倒影”。在古典组曲中,将吉格舞曲用作第四乐章。
波洛奈兹舞曲
这是一种起源于波兰的三拍子舞曲,又称作“波兰舞曲”。中等速度,典型节奏是。自十七世纪以来,作曲家们就用这样形式写作器乐曲,有时还用作组曲的一个乐章。贝多芬、莫差特、舒伯特、李斯特都有波洛奈兹舞曲,但是现在最有名的是肖邦为钢琴写的波洛奈兹舞曲16首,其中的作品40号《军队》、作品53号降A大调更是脍炙人口,成为这种体裁的代表作。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源于法国民间,在十七世纪下叶传入宫廷,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度是欧洲上流社会舞会上的几种主要的舞蹈之一,后来又被作曲家采用为器乐曲的体裁。有时也将它用在组曲中,插在萨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之间。它的音乐特点是三拍子,中等速度,结构整齐,通常每个乐句四小节,气质温文典雅。莫差特用这种体裁写了许多精致、动听的乐曲,并且将它用作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加沃特舞曲
这种舞曲起源于法国的加普,那里的人叫作“加沃特人”,舞曲即由此而得名。十七世纪在法国的宫廷中大受欢迎,以后成了一种著名的舞曲,有时也被作曲家用作组曲中的一个乐章,跟在萨拉班德舞曲的后面。它的特点是4/4或2/2拍子,节奏规则,中等速度,乐曲常由小节的第三拍开始。近代作曲家有时也采用这种形式,例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勋伯格的《弦乐队组曲》中都有加沃特舞曲。
塔兰泰拉舞曲
这个舞曲的来源有一点传奇色彩。在意大利的南部有个地方叫塔兰托,那里有一种毒蜘蛛名叫“塔兰图拉”,据说,人如果被这种蜘蛛咬了就会手舞足蹈,跳个不停,而解毒的办法就是不停地跳,直到痊愈为止。其音乐特点是快速的6/8拍子,旋律多反复,似乎是周而复始地不停地进行。
2.社交舞曲
圆舞曲
圆舞曲曾经按照读音翻译成“华尔滋”,这是在连德勒舞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三拍子舞曲。18世纪后期,圆舞曲风糜欧洲,既在舞会上作伴舞之用,也是一种音乐会上受欢迎的体裁。到19世纪,形成“维也纳圆舞曲”和“法国圆舞曲”两种类型。维也纳圆舞的速度较快一些,所以又叫作快圆舞,舞蹈时身体随着节奏左右摇摆,每小节三步或是二步,大家顺着同一个方向旋转滑行。法国圆舞由3/8(或3/4)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每一段的速度依次加快,其动作特点是轻快的跳跃而不是拖在地上的滑步。在今天的舞会上使用的圆舞曲是维也纳圆舞的后裔,在这种形式的舞曲中,最有名的作曲家是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兰纳,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因为他的父亲也叫约翰·施特劳斯,所以习惯上将儿子称为“小施特劳斯”。自19世纪末以来,许多作曲家用这种体裁写作,例如韦伯的《邀舞》、肖邦的钢琴圆舞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等,不过,它们已经不能为舞蹈伴奏,而只是纯粹的器乐曲了。
《溜冰圆舞曲》
狐步舞曲
这种舞蹈1912年左右源起于美国,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各地的舞厅,成为最流行的社交舞蹈之一。最初的狐步舞曲是4/4拍子,其风格类似于雷格泰姆(关于雷格泰姆,参看有关爵士乐的章节)。其舞步长短交替、变换多端,后来又形成快狐步和慢狐步两种,亦有人称之为快四步和慢四步。查尔斯顿舞曲、希米舞曲等二拍子的舞曲是在狐步舞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步舞曲
起源于美国,快速的2/4拍子,在20世纪20年代曾流传世界各地,其风格较狐步舞曲刚健、热烈。这种舞曲后来被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尔斯顿舞曲
这是一种快速的狐步舞曲,4/4或2/2拍子。1922年,在纽约的黑人歌舞剧场中首先出现,随即传入舞厅,流行一时。其舞步的特点是每一步都扭两下,然后向后急速一踢。这种舞曲的名称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港口城市查尔斯顿,在30和40年代查尔斯顿舞曲流传最广的时侯,有人称之为“美国水兵舞”。
探戈舞曲
这种舞曲起源于阿根廷,但它真正的源头可能是由黑人奴隶带到美洲的。音乐是单二拍子(也有时用四拍子),速度较慢,其舞蹈为两人一组,像行走一样。大量的附点节奏使它听起来与阿伐奈拉舞曲(又译哈巴涅拉舞曲)很相似,此外,旋律和伴奏常构成交错关系也是这种舞曲的节奏特征。探戈舞曲从1914年开始流行于舞厅,直到今天仍然很受欢迎。
伦巴舞曲
源于古巴的二拍子的舞曲(不过记谱时经常写作6/8拍),它原来的形式是器乐合奏,同时人们哼唱没有意义的歌词或音节。伦巴舞曲的速度很快,节奏复杂,从30年代起,伦巴舞曲的节奏被爵士乐吸收,还出现在一些严肃音乐作曲家的作品中。
3.民间舞曲
民间舞曲的种类极多,几乎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舞蹈和舞曲,例如西班牙的波莱罗舞曲、凡丹戈舞曲、霍塔舞曲,南美的阿伐奈拉舞曲、桑巴舞曲、康加舞曲,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法朗多尔舞曲、德国的连德勒舞曲、波兰的马祖卡舞曲、匈牙利的恰尔达什舞曲以及波希米亚地区的波尔卡舞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