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碗碗腔,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又名“灯碗腔”,“阮儿腔”。前者因击节乐器小铜碗和演皮影需用灯盏照亮子而得名;后者因主奏乐器阮咸(即月琴)而得名。l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老腔的艺术成分较多,为与老腔相区别,关中东府人又称其为“时腔”。主要盛行于陕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
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说明了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碗碗腔的音乐特色是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复杂感情。
碗碗腔的唱词典雅,讲求声韵和谐。句子或长短不一,或齐整划一,以上句押韵落板,不同于其它剧种。以前碗碗腔艺人多是上门清唱,建国后,为了发掘和弘扬这一优秀剧种,陕西省戏曲院成立了眉碗剧团,培养碗碗腔演员,排演的《金琬钗》剧目久演不衰。
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遗产珍稀剧种展演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山西、福建、山东、广东、河北、四川、贵州、青海的27个剧种的27出经典剧目亮相首都舞台。演出的剧种除梨园戏、莆仙戏、晋剧、蒲剧等少数大剧种外,大部分是地方小戏和民间戏剧。有来自民间的歌舞小戏,如耍孩儿、临县道情、朔州秧歌、碗碗腔、梅林戏、花灯戏、五音戏、正字戏等;有民间祭祀仪式剧,如锣鼓杂戏、贵州地戏等;还有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黄南藏戏等。这些珍稀剧种集中展演,充分反映了我国戏曲文化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形态、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传统戏曲艺术领域做出的成绩。
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