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陕北民歌_赶牲灵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陕北民歌【赶牲灵】,最初源于“赶牲灵”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在陕北大路上开骡马店的年轻女子,与一个常常过往此处,在这里投宿歇脚的陕北青年男子,一来二去,由初生好感到由衷暗恋、再到成为“相好”的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你赶你的牲灵我开我的店,咱们来来回回好见面。”美丽的吸引,青春的燃烧,大胆的表露,直抒出了漂亮的女店主对英俊的赶牲灵后生一腔心爱的满腹眷恋,此故事一经由“信天游”的方式从民间创作生成,就广传陕北大地,后又通过不断艺术加工,才逐步完善成了今天这首已传唱全国的【赶牲灵】,并成为了陕北经典民歌中的一首代表作…… 

陕北民歌《赶牲灵》的故事

    《赶牲灵》是陕北民歌中的一首名曲。是表达脚夫与相爱着的女人的故事。民间流传版本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天恩演唱、白秉权采录的那一首。其歌词为: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哎呀)带上(得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那个)声。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朝南(得那个)咬,(哎呀)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哟噢)过(呀)来(那个)了。你若是我的哥哥(哟)你就招一招(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噢)走你的(那个)路。

    "脚夫",按照《辞海》的解释,一是指搬运工人;二是指赶着牲口供人雇用的人。但这种解释似乎不够全面。陕北的脚夫,大致上有这么几种:一种是利用农闲时间,赶着牲灵做短途贩运的农民。这部分人,一般赶的都是小牲灵,即毛驴。行走方圆不超过几十里,买卖也都很小。还有一种是赶着大牲灵(如骡子、马或者骆驼)的脚夫。这些脚夫也分类型:一是赶自己的牲灵,贩运自己的货物,利润留成归自己所有。一是赶着别人的牲灵,为别人贩运货物,自己出卖的只是劳动力。还有一种即辞海里所说的"赶着牲口供人雇用的人"。 

    明清时的陕北脚夫,所走的路线大致有三条:一是"走西口",即经"三边"到银川、兰州;一是"走口外",即上内蒙到包头;一是"走南路",即下延安、西安;一是"东上"到北京,甚至到天津口岸,与洋人做生意等。这种长途贩运中最具活力的是经营"北口皮货"的边商。边商们把蒙人需要的货品带入蒙地,又将蒙地出产的牲畜带回,往往转手即可获得数倍利润。这些边商有自己的"边行",设有商号,自身备有骆驼、驴骡,雇有脚夫、伙计。长途贩运除了皮货外,还有盐、烟、茶、麻油、糜谷豆类,以及棉花、布匹、丝绸、纸、药材、煤炭、杂货等。

    商业贸易转运及行商发达,又带动了客店业的兴盛。虽然开客店被认为是"下三等营生",但却需要"上三等人来做"。客店是旅店也是马店,与商业活动有密切联系。所谓"客人出门靠店家,天下店家喜客人",正是指商业活动中的店家与商家的关系。

    脚夫们自然也是商业活动中的一分子。他们也要歇店,也要休息,也要娱乐,因之,也就成了店家喜欢的客人。据民国《洛川县志》记载,不少繁华集市上的客店还设有赌局,戏院。但也有一些脚夫喜欢住路边小店。这些小店可能是一孔窑洞,或者是一间茅草屋。

    这样,脚夫们在行走一天后,就有了个歇息之处,娱乐之处。这些走南闯北的男人,大都精明、强壮、俊美。他们见多识广能说会道。有的还会说书、唱戏。因为要对付土匪,拳脚功夫一般也都很好。这样的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自然会有爱上他们的女人,或者有他们爱上的女人。

    《赶牲灵》就是这些人唱出来的歌曲。作者就是脚夫。这首歌,曲好,词好,意境好。虽然开头仍是民歌通常的比兴手法,然而很快就由视觉向听觉延伸:你看,崄畔上站的女人们,因为相见情人心切,所以早早地看到了头骡身上的"三盏盏灯",然后才是女人身边的狗听到了骡队的铃子的响声。于是"白脖子的哈叭那朝南的那个咬,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过来的人与等待的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歌词中没有明说,但却给人留下一些遐想。
  • 音乐常识
  • 本类人气排行:
    简谱乐理入门
    音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便于称呼。

    简谱基础知识
    简谱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希特勒独爱瓦格纳的音乐
       

    新民族主义音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