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彩虹_土族音乐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海东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乐都县、同仁县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在众多与族源相关的史籍文献和民间传说中,土族源于蒙古族的说法占有相当比重,似是当地吐尔浑人与外来的蒙古人、突厥人等族群长期融合形成的民族群体。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同时也保留有突厥语的许多痕迹,与今东乡语、保安语非常相近,多数人也通用汉语和藏语。
土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其中宗教音乐在乐器、曲调和仪式功能等方面,皆与藏族和蒙古族的佛教音乐密切相关。土族的民间音乐属东亚乐系,多用3拍子,音乐多是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且以五声羽调式和徵调式最为普遍。民歌旋律强调do,re,mi三音组,以四-五度为骨架,以及呈抛物线的旋律线条等特点,可视为蒙古语族诸民族民歌的共性特征。
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调都有衬句,而且尾音拖长而下滑,深沉,回味无穷。
家曲有赞歌、问答歌、婚礼曲、圆舞曲等。
山歌,主要指花儿和小调,多在规定的时间和场合上演唱,内容多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土族民歌的曲调悠扬,而其花儿则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土族民歌通常用土语演唱。
情歌与少年(花儿)是土族野曲中的主要曲目和组成部分,土族人称为“哈达过道”,意为外面的歌。民和三川地区将唱野曲称为“开拉”。这种歌种大多数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民间歌曲,在整个土族民间歌曲中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部分,特别是“少年”(花儿)不仅广泛流传在土族人聚居地区,而且遍布青海高原的东北剖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