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尚歌_瑶族音乐
2012-4-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瑶族音乐】
瑶族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人口有263,7421 人(2000年统计)。瑶族包含众多支系,方言土语十分复杂。瑶族音乐属东亚乐系。每个支系均有传统歌腔数种。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和歌舞音乐两类。瑶族是一个能歌的民族。清代诗人屈大均曾有“瑶俗最尚歌,男女杂踏,一唱百和”的诗句。
从曲调上看,瑶族音乐的曲调多样,喜、怒、哀、乐无所不有。据初步了解,全国瑶族的音乐曲调不下20种。例如,勉瑶《盘王大歌》中的八支曲,即“三逢闲曲”、“三更深曲”、“荷叶杯曲”、“南花曲”、“飞江南曲”、“亚六曲”、“牛角尖曲”、“家先曲”等;拉珈瑶的《香哩歌》、《师公调》;平地瑶的《呦嗨歌》、《啊波咧歌》;布努瑶的《酒歌》、《散旺歌》和坳瑶的《大声歌》等,不胜枚举。这些曲调都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色彩。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得名。其中以《酒歌》、《蝴蝶歌》、《拉发歌》、《香哩歌》最为著名。
民歌大体可分为山歌、情歌、叙事歌(包括信歌、古歌等)、风俗礼仪歌、劳动歌、舞蹈歌、儿歌等类别。
山歌如过山瑶的拉发调、盘瑶的过山音、土瑶的瓦溜调等,多为对唱,用于男女交游中相互打招呼和互相赞美。
叙事歌包括古歌、信歌等,多为陈述性的曲调,演唱时以基本曲调多次变化反复。如大板瑶的长腔、金秀花篮瑶的吉冬诺,以及歌唱瑶族古代历史神话传说的长篇叙事歌,盘瑶的《盘王古歌》、《水浸天门》,布努瑶的《密陀洛》等。
风俗礼仪歌包括婚嫁歌、丧事歌、祭祀歌,以及人际交往的酒歌、拦路歌、歌堂歌等。
劳动歌分为一般的劳动歌和号子,前者如舂米调、挖地歌,后者如林业号子。瑶族的二声部民歌有过山瑶的跟声拉发调,布努瑶的青年调、老人调、都番,平地瑶的溜西拉列、嘞嘞咳等。
载歌载舞的音乐形式有两类,一是祭祖还愿仪式中边舞边唱的祭祀歌曲,二是节日中娱乐性的舞歌。前者如过山瑶的《跳盘王》,后者如广西瑶族的长鼓歌、锣笙长鼓歌、黄泥鼓舞歌,以及(金秀地区的)《白马灯》、(全州地区的)《划船歌》等。
【瑶族乐器】
瑶族乐器有各种型制的长鼓,如过山瑶、土瑶用的小长鼓,排瑶的大长鼓、坳瑶的黄泥鼓,以及铜鼓、皮鼓等打击乐器。
瑶族长鼓,又称花鼓,亦为古代细腰鼓类乐器之变体。流行于广西、广东等瑶族聚居地区。宋代,瑶族已使用长鼓,当时称铙鼓。
鼓身细长,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鼓身用硬质木材制作,整段原木经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而空,形成两个共鸣鼓腔。蒙以牛皮、羊皮或山兔皮,鼓皮由鼓钉固定在鼓的两端。全长80—110厘米,腰径4—5厘米,面径12厘米左右。鼓身通体涂漆,饰有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彩绘花纹,色调鲜明,富有民族风格。演奏时,左手执鼓腰,右手拍击。边击边舞;也可系绳斜挂于肩上,双手拍击。奏法较多,民间有“三十六套”之说。在节日和喜庆活动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