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戏曲及其特点(15)
2012-4-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三十五)黔剧
黔剧,地方剧种,曾名文琴戏,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是由流传在贵州的曲艺扬琴(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发展而成的。
黔剧是由说唱艺术贵州扬琴搬上舞台扮演而创立的新兴地方剧种,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60年代被正式命名;它的唱腔,主要是继承发展了文琴民间说唱艺术的传统;它的表演是在吸收、借鉴昆剧等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又学习当地各民族的民间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员一般比较年轻。
黔剧唱腔用贵州方言演唱,以贵阳官话及黔西话为代表,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声、韵、调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黔剧的基本唱腔均属四句式板式变化体,唱词以七言十言为主,并按尾字平仄偶句押脚韵的规律,形成严格的上下句式。
黔剧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它唱腔两类组成,形成了以板式变化为主,单曲体为辅的综合体制。黔剧戏衣融合了当地各民族特点,视剧情和人物性格而设计。
(三十六)龙江剧
龙江剧是我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扎根黑土,博采众长,适应时代,自成一家”的黑土艺术风格使它在琳琅满目的地方戏剧种中独具神韵。
龙江剧是五十年代末诞生在黑龙江的地方戏曲新剧种。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要发展东北地方戏曲后,黑龙江省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把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并组成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院。
在表演上,龙江剧深入地发掘二人转、拉场戏的表演手段,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长处,并积累各行当的表演程式。在舞台美术方面,运用以虚代实、以简代繁和夸张、点缀、渲染等手法,结合黑龙江的风土人情,借鉴民间剪纸、版画技巧,进行创新,体现时代风貌及粗犷、质朴、凝重的地方风格。
(三十七)采茶戏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