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戏曲及其特点(13)
2012-4-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三十一)壮剧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壮剧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壮剧是在壮族民歌、音乐、舞蹈和杂耍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约在清初就已初具规模,到了清代中期就比较成熟,有自己的剧作者、剧本和戏班。它不仅受到壮族群众的喜爱,也为当地的汉、苗、瑶、彝各族群众所欢迎。壮剧题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内容,如《布伯》、《侬智高》、《张四姐下凡》、《宝葫芦》、《红铜鼓》、《金花和银花》、《莫一大王》和《百鸟衣》等。
1960年,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剧团--富宁县壮剧团成立。1962年又将该剧团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剧团,一些业余剧团也随之兴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目前,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生存出现危机。青年一代追求时尚,视壮剧为土俗,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锐减。随着壮剧老艺人相继去世,不少地方壮剧的传承出现断代,这一特色剧种开始自然消失,及时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十二)滇剧
滇剧是丝弦、襄阳、胡琴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画人物和富于生活气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都是通过具有丰富生活内容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矛盾的过程,形象生动,性格突出。
滇剧的表演特点,是注意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另一特点是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民间歌谣的风格,如《秦香莲》一剧中的许多唱词,与全国其它剧种都不同,词句明白如话,充满生活气息。
滇剧历史上的著名演员有栗成之、王海延、李文明、李瑞兰、陈少塘、竹八音、乔秀峰、郑文斋、蒋耀延、邱云林等,对本剧种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名演员戚少斌(净)、碧金玉(旦)、彭国珍(小生)、万象贞(旦)等的艺术都深受观众欢迎和各界好评。
滇剧剧目约1600多个,大部分在汉剧、徽剧、川剧及各梆子剧种中有相应的剧目。滇剧剧目就是从这些剧种中移植而来的,其文武场乐器、脸谱、武打、动作、程式都与有关剧种有关系。
一些滇剧特有的剧目在艺术上有浓郁的云南地方色彩,在内容上也强烈地反映云南的社会状况。1884年中法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触角已直接伸向云南,全省民众群情激昂,护路、护矿,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逢勃开展,继之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亦得到云南志士的积极响应,滇剧成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民主革命形成的发展,便产生了滇剧改良活动,一批反映云南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剧目出现,深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