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戏曲及其特点(5)
2012-4-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十二)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河北梆子的表演行当自剧种诞生以来就比较齐全。它早期的行当分类情况与山陕梆子基本相同。到清光绪中叶,特别是梆簧“两下锅”后,它的基本行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河北梆子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河北梆子的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殷周、列国、两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历史故事。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小戏,数量甚少,且不常上演。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辕门斩子》、《江东计》、《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轿》、《双锁山》、《乌玉带》、《辛安驿》、《花田错》、《罚子都》、《喜荣归》、《赶斋》、《打柴得宝》、《观阵》、《作文》、《疯僧扫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芦花记》等。
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三)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叫“三把”。它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党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
上党梆子包含有多种声腔,从中可考察戏曲声腔历史流变的现象。目前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上党梆子观众大量流失,演出水准逐渐下降,不少剧团被迫解散,后继人才匮乏,剧团前景堪忧,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护。
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四)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角色。 过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本嗓”(真声)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净行的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圆润、音域宽广。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极为丰富。 剧目的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多为成本大戏。其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剧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反映了鲁西南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剽悍个性。
2006年山东省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山东梆子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