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亚伯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潘亚伯,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浦东派”第七代传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在8月8日举行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潘亚伯等41位老艺术家荣获“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这一奖项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2004年设立、专门奖给年龄在70周岁以上、为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老民乐艺术家的。获奖者都是长期活跃在民乐舞台、在艺术表演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为我国民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知名老艺术家。
琵琶生涯,德艺双馨照人寰
潘亚伯出身于琵琶世家,其祖父沈浩初是“浦东派”第五代宗师。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师从“浦东派”第六代传人林石城,毕业后任吉林省歌舞剧院琵琶独奏演员、弹拨乐声部长及首席,后调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1980年以演奏家身份参加东北三省举办的沈阳音乐周,取得了广泛好评,曾随艺术团出访朝鲜。1987年至今执教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风雨几十载,他演奏曲目无数,而又以《十面埋伏》、《陈隋》、《思春》、《霸王卸甲》、《阳春白雪》等“浦东派”的代表性曲目享誉乐坛,他的演奏生涯至今长达五十年,或情趣轻盈、神态盎然,或韵味深沉而归于平淡,或琴声铿锵、如风起云涌,表现出他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和文化艺术涵养。潘亚伯还创作了《欢乐的瑞丽江畔》、《军民联欢》、《游击队歌》、《打虎上山》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琵琶曲。“创作需要技术含量,要把琵琶的特性体现出来,还要把新的指法和演奏技巧融合进去。”虽年逾古稀,潘老琵琶演奏技艺丝毫不减当年,更趋炉火纯青,最近又创作了乐曲《春韵》,并在他和弟子的专场音乐会上倾情演出。
在琵琶弹奏技法领域,潘老的研究和创新独树一帜。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了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关于琵琶基本功训练的几点体会》是全国第一篇研究琵琶弹奏技巧的学术论文,《辅助练习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中首次提出“缩减法”,并创新了“组合练习”等辅助技法,对下出轮、摇指等演奏技巧的探索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名音乐教育家、琵琶演奏家程午加早在1983年的论著《关于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见》中写到:“他(林石城)教了不少学生,如叶绪然、刘德海、潘亚伯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琵琶演奏名家”。
他还受聘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考级委员会考评专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和第二届荣誉理事,鉴于他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就,经人民出版社审定,其传略已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
大师风范,春风化雨五十载
“好老师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演奏水平,这个高水平包括两个境界:高超的弹奏技术和良好的音乐修养。”潘亚伯对琵琶领域“好”老师的概念,有自己的一套定义。在琵琶教学的课堂上,他不仅系统地传授了“浦东派”琵琶的弹奏技法,还注重提升弟子的音乐修养,传道、授业、解惑,他用近50年的时光诠释了完美的大师品质。
“教好学生首先要发现他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能不能突破,怎么突破,这就要看老师的技术水平和钻研精神了”。教授弹奏技法,潘老师使用的是独创的“基本功训练法”,这是他几十年舞台生涯和琵琶研究积淀的精华。“分解练习”、“组合练习”、“辅助练习”、“缩减法”,怎样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法难点、提高训练效率,怎样协调指功的速度和持久力,这些基本功训练方法不仅科学地解决了弹奏难点,且有助于提升指法的娴熟度,这里提到的训练法也只是冰山一角。
弹奏的最高境界即充分表达出乐曲的情感和韵味,要达到这一高度,纯熟的技巧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外,良好的艺术修养不可或缺。“韵味的表达需要理解能力、想象力、情感表现力的协调配合,文化修养好,音乐修养才能提升。”谈到学生,潘老很是欣慰:“在我这里的学生,不仅琵琶弹得好,学习成绩也非常棒。并不是学习成绩不好才学艺术,而是一样行,样样都行,因为他们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芜湖一中13岁的杨逸青师从潘教授,她的学习名列前茅,还担任了班长,去年还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赢得了“希望之星”桂冠;从小随潘老师学习的陈笑综合素质非常高,今年高考被北大录取。
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