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鸣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丁鸣的音乐创作始终遵循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原则。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和创作个性。
他始终坚持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上世纪50年代他写《森林大合唱》时,虽然是刚刚告别白山黑水来到沈阳,但是为了取得更丰富的生活基础,曾两次重返小兴安岭林区,住在工棚子里,体验林业工人生活和劳动情景,参加可能的劳动,记录劳动号子。是生活启迪他用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林业工人充满幻想性、传奇性的苦难过去,充满豪情和欢乐的今天,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未来。1960年,写清唱剧《钢都三月满城花》时,他率创作小组去鞍山钢铁公司深入生活数月之久。这部作品在鞍山、沈阳演出受到普遍的欢迎和好评。周恩来总理在辽宁大厅观看演出后,曾给予充分的肯定。他满意地说:“要好好地歌颂工人阶级,这样的作品应该多一些好。”
丁鸣十分重视并追求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他的创作中广泛地吸收了华北、东北地区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东北“二人转”的音乐语言风格特征以至结构形式。从他各种体裁的作品中都可看到这一脉络。同时,他又不拘泥于原有的东西,努力给予新的、个性化的处理。 丁鸣的创作,始终执着地追踪着时代前进的足迹。这从他的音乐作品的目录中可以一目了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创作了歌颂与“四人帮”斗争中宁死不屈的女英雄《歌唱张志新烈士》和反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向科学现代化进军》等作品。
丁鸣在他怀着深沉的战友之情所写的《纪念安波、学习安波》的文章中所说的“他对党的文艺事业的贡献,不是由他个人的文艺创作所能估量的”。这句话同样适宜于他自己。丁鸣一贯热心于群众音乐创作的辅导工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与竹风根据在东北音专作曲系的讲义而整理出版的理论专著《歌曲作法教程》一书,是以马列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为指南,以古今中外尤其是我国“五四”以来知名音乐家创作和教学实践,参照同类著作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而写成的。该书对历来被认为是神秘莫测的音乐创作现象,给予了通俗的、科学的阐释,使读者从中既认识作曲规律掌握作曲技法,又增长知识丰富音乐修养,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熟悉大量优秀音乐名作。该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者的欢迎,并被一些音乐院校团体列为重要的教材和参考书,一版再版仍是供不应求。至今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丁鸣同志虽然组织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但出自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多年来不辞辛劳,以探索音乐规律进而驾驭音乐规律为出发点,撰写了《创作与传统》、《标题与内容》、《体裁与形式》、《专业创作与民间音乐队《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形式、风格应当更加多样化》、《音乐表演艺术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当前群众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一谈轻音乐的发展与提高》、《发展音乐交流,促进音乐繁荣》、《全面地理解和发挥音乐的社会功能》、《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与音乐建设问题》等重要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五十余万字。而我国近现代和当代音乐史、音乐作品与音乐家(包括聂耳、冼星海、吕骥、贺绿汀、郑律成、安波、李劫夫及东北地区的张风、秦咏诚、雷雨声、尚德义、作曲家王殿槐、农民作曲家陈培檀等)的研究,也是丁鸣的主要涉猎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对我国音乐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鸣是一位热心的音乐社会活动家,多年以来,除本职工作外,还兼任着地方乃至全国的许多文艺社团和学术团体的社会职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一直是中国音协辽宁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主席;辽宁省文联的委员、副主席。粉碎“四人帮”后,他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四届理事、常务理事;聂耳、冼星海学会干事,受聘担任顾问和名誉职务的团体就更多了。他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