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何训田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何训田,著名作曲家、制作人,中国当代第一位用自己的作曲技法创作的作曲家,推出了《阿姐鼓》、《央金玛》、《波罗蜜多》、《七日谈》等专辑。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班导师、作曲指挥系系主任。其学生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得高奖。作为音乐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多次应邀出席国际音乐节和国际作曲家会议。传略被编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各类《世界名人录》。

  何训田出生教师家庭,兄弟姐妹六个,他排行老四。从事数学教育的父母似乎并无特殊的艺术才华,但六姐弟中有一半后来走上了艺术之路。八岁之前,何训田已经决定:将来要当一名作曲家。那时候,他已经会自己写一些简单的旋律。他绝对相信天赋,因为在进入音乐学院之前,他在音乐领域的所有摸爬滚打,并无师承。 第一次听到小提琴,四个空弦一拨出来,何训田当场着迷。那时一把小提琴售价30元,足以让一家人不吃不喝一个月。他瞒着父母,去嘉陵江上当纤夫。这是世界上最残酷、最劳累的体力劳动。纤夫们一天要吃九顿饭才能应付超负荷的体力支出。即使是这九顿饭,也是在此岸无路可走,纤夫们上船过河,到对岸继续去拉的间 隙匆匆吞下。纤夫端着滚烫的瓦罐,马上舀起嘉陵江水倒在饭上降温,谁先吃完,谁就可以抢到纤绳最顶端的有利位置。他用纤夫队预付的那一半报酬,买到了小提琴。以上一切,统统发生在何训田十二岁之前。

  1986年,何训田的作品《天籁》首演,标志着RD作曲法实验成功。何训田认为,人类为了交流方便,抽象出其中的几个音来,比如五音律、七音律,或十二音律。如果在钢琴上固定出了十二个音,曲子作出来,全世界都可以演奏。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十二音律又会极大地限制了作曲。所以一定将有第三个时期,音乐的材料被无限扩展,又从十二个音变成无穷多的音。何训田这些年的工作,就是“摸索RD作曲法的可能性”。

  何训田的音乐之路,一直充满了野生的思维和智慧。直到现在,他仍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他鼓励学生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自己对学生来说是有害的,因为他所教他们的,跟社会或专业里的一切又是不吻合的。教学和行政的工作,占据了他一半以上的时间与精力,也逼着他养成了一种随时进入创作状态的好习惯。前一分钟还在和人谈工作,转脸马上就可以作曲。


 

  2003年,“中国第三种音乐”首倡导者、履行者何训有新创歌曲唱片集《说唱俑》,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国唱片成都分公司联合出版发行。中国唱片总公司总裁赵大新“关键它是民族的”一句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何训有作品的内涵。从小就酷爱音乐的何训有,20岁时考入成都军区空军指挥部文工团,成为首席小提琴手,兼二胡独奏、作曲、指挥,他与生具来的音乐天赋开始在现实中实现。

  20世纪末期到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正在寻找着通向国际乐坛之路。1991年,第一次亚洲音乐节期间,何氏二兄弟何训有、何训田闪亮登场,第一部唱片集《第三种音乐》 ,获得评委高度评价,一举夺得一、二、三等奖。尔后,“第三种音乐”在歌手中火爆起来,《阿姐鼓》敲响大江南北。各种媒体或称他们为“代表中国原创音乐走向世界的一代精英”,或认为他们开创了“中国新世纪音乐”,走向世界音乐的一个新领域。这个新领域的代表作品就是何训田、何训有和朱哲琴合作的《阿姐鼓》、《央金玛》和今年出版发行的《说唱俑》。何氏两兄弟的作品各有千秋,对创作第三种音乐的追求却是共同的。他的传略被编入《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纂的各类《世界名人录》。

    他的作品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包括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BBC、ABC、CNN、NHK……等全球四百多家媒体及学术刊物,经常发表或评论他的作品、作曲

[1] [2] 下一页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