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辛沪光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辛沪光(1933- )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师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教。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

    辛沪光作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单簧管独奏《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双簧管独奏《黄昏牧归》,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等。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她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内蒙民间音乐,熟悉蒙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所以作品大多富于内蒙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辛沪光正如一只南方飞来的鸿雁,在内蒙古辽阔的草原上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方向,她的生命,已全然和蒙古族的音乐融合在了一起,这些奔腾的音符融化在她的血液里,并在她的心里汇聚成一片永远苍翠的草原。

  内蒙古情缘

  辛沪光的生活方式几乎全部采用蒙古族习俗,招待客人的方式是地道的蒙古族奶茶,而在家里设置的诸多物品亦是如此。当有人和她谈及内蒙古时,老人往往会情不自禁的追忆起自己在内蒙古的种种往事,诸如与牧民在一起,诸如在内蒙古艺术学校(现内蒙古艺术学院)工作期间,当然给她最大影响的内蒙古人,一个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作者美丽其格,另一个则是她的老伴包玉山。

  通过辛沪光的讲述,大致勾勒出彼时辛沪光与包玉山在1956年毕业时所面临的抉择是,由于包玉山在校品学兼优,已经具备留校的条件,而当时包玉山亦决定留在北京继续深造。但“执拗”的辛沪光硬是通过劝说与包玉山一同回到内蒙古学些蒙古族音乐。

  在辛沪光的记忆中,大学毕业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单位都点名要她,但她却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连写了三个“内蒙古”。对于当年的决定,辛沪光坦言,“那时候的脑子很单一,就是我喜欢那儿的音乐,我一心就想真正到草原上去”。听说辛沪光要到内蒙古去,她的家人也没有特别反对,而是尊重辛沪光的选择,“既然选了蒙古族对象,那就过去吧”。

   嘎达梅林

  对内蒙古的文化、音乐方面倍感兴趣的同时,因与包玉山的接触,辛沪光渐渐获知了另外一个“消息”,就在包玉山的老家——通辽(原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流传着一个伟大的英雄,名字叫嘎达梅林。

  在包玉山和辛沪光的聊天中,她渐渐熟悉了嘎达梅林的整个故事情节。“读过几年私塾,通蒙汉文。历任旗卫队章京、昆都、扎兰、梅林等职:1908年,在达尔罕旗旗卫队当兵服役,5年后被提升为旗卫队章京。1916年被任命为旗卫队的扎兰(参领),1925年被提升为旗军务梅林(统领)。后因拒绝达尔罕王福晋要把旗卫队收租的土地交给王府支配而被撤职……”

  对蒙古族音乐生发浓厚兴趣的时候,辛沪光开始和包玉山学习蒙古族民歌,试着演唱关于《嘎达梅林》的相关歌词。在辛沪光的记忆中,自己不仅仅对作曲有着天然的爱好,同时对声乐方面亦很有天赋,在中央音乐学院五年的学习期间,多次参加过学校的汇演。而此次演唱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时,最早的听众其实只有一个,包玉山

[1] [2] 下一页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