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劫夫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李劫夫,中国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吉林农安人,原名李云龙,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人民剧社教员,西北战地服务团、冀东军区文工团团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团长,1948午后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国音协第一、二届理事和辽宁分会主席。
他早在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写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首流伟久远的叙事歌曲。李劫夫的另一首代表作《我们走在大路上》(1963年作)豪迈有力,朝气蓬勃,成为反映中国60年代初期人民思想风貌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歌曲,深沉、委婉、旷达、激情,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表现了无产阶段革命空的情怀,是毛泽东诗词曲中难得一好作品。
李劫夫有广泛的文艺才能,对美术、文学、戏剧都有较高的造诣,其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歌曲创作方面。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习惯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他以民间分节歌形式写作的许多叙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事迹,曲调亲切动听、结构简练严谨,曾流行于华北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他运用北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艺术手法于歌曲创作之中,扩大了歌曲体裁的表现容量。在《八月十五》、《常家庄的故事》、《胜利花开遍地红》等歌曲和歌剧《星星之火》等作品中,表现出他对歌词的处理、对音乐语言的推陈出新所具有的独到功力。196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劫夫歌曲选》,其中收入了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歌曲作品205首。
李劫夫作曲的素材基本上源于民间,应该说,民间音乐、抗战救亡歌曲和苏联歌曲对劫夫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但劫夫作曲并非简单地套用这些丰富的素材,而是化用,一“化”便生出属于他自己的风格来。论者鲁煌曰:他有“……非凡的处理歌词的才能。无论多么拗口、参差不齐或冗长的歌词,在他笔下都能处理得流畅通顺,易于上口。”劫夫学生的日记表述了劫夫对自己创作的阐述:“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应把表现乐曲内容放在第一位,根据内容确定形式,要准确地抓住形象,创作要把词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我写的曲子有个特点,强调对句,使歌曲进行有规律,唱起上口,另外,特别注意形象,力求把形象表达准确;特别注意语言语气,尽可能表达出内容的神态。”其实,毛主席语录“入歌意谓劫夫写作已进入自由境界”。沈阳音乐学院的部分教师认为,劫夫处理歌词的能力“不但国内很少有人与之相比,就是在世界音乐史上,也足可与擅长在音乐中处理语言的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天才相媲美!”,上述评价是中肯的。
《我们走在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