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维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瞿维,中国作曲家,原名瞿世雄,1917年生于江苏常州。瞿维在1933年初中毕业后,即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师范系,学习音乐和美术。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地下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1月入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合唱团,担任钢琴伴奏。翌年10月,受邀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1940年2月起,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教员,后任该校音乐工作团研究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鲁艺经长途跋涉到达东北。参加了解放区地方政权建设,剿匪,土地改革等项工作,并配合解放战争的进展组织各项演出。
历任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副团长。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任新成立的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50年起,先后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和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作曲,并主持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1955年9月到苏联,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1959年学成归国后,一直在上海交响乐团任专职作曲。建国以来,相继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1981年10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音乐研究室主任,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
瞿维在上海求学时,即打下了钢琴演奏等音乐 专业的基础。在延安鲁艺期间,经过深入群众和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开始了音乐创作;后又通过去苏联进修,在专业技巧上得到深造。尤其在和声与复调的运用上具有很深的造诣,从而使他能挥洒自如地以多种 音乐体裁形式进行创作。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945年春同马可、张鲁等合作的歌剧《白毛女》,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于1950年为电影 《白毛女》所作的音乐,于1961年完成的管弦乐幻想序曲《白毛女》、以及于1974年根据舞剧《白毛女》的音乐改编成的交响乐组曲《白毛女》等,都可视为对同一题材的不断深化和对相同音乐素料的更绚烂多彩的发挥。
瞿维写于1946年的《花鼓》,是四十年代一部重要钢琴曲。音乐表现了一个民间热烈的歌舞场面,乐曲开头的引子,摸拟民间锣鼓的节奏和音响:一段开场锣鼓过后,仿佛场面已经打开,《凤阳花鼓》的主题出来,欢悦的舞蹈正式开始:中间段是轻歌曼舞,曲调是《茉莉花》的演变,行板:中段过后,再现第一段的曲调,但通过新的钢琴织体,音乐比开始时更为热烈、欢腾。与此前的中国钢琴曲相比,《花鼓》具有更浓重的民间气息,是用钢琴这件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的成功创作,开拓了钢琴音乐美的新天地。
瞿维的创作始终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作品扎根于群众生活,吸收民间音乐的营养,运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创作技法,受到海内外音乐界和广大听众的高度评价。除了用创作体现自己的音乐见解外,瞿维还在音乐理论和音乐评论方面发表了许多观点明确、坚持原则的文章,他认为对于作曲家来说,“生活是源泉,人民是母亲”,中国作曲家的职责是“创作具有中国气派的交响乐作品”。
《白毛女》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