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马可(1918-1976)作曲家, 江苏徐州人,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信天主教的家庭里,他的名字就是从福音书上圣徒马可那里借用来的。
1943年春节,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掀起了红火的新秧歌运动,在鲁艺秧歌队中,马可除了编写剧本、作曲外,还参加演唱和乐队伴奏。他编的节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受到了群众热烈的欢迎。1944年,马可参加了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创作,当此剧首场演出时受到了党中央的热烈赞扬。《白毛女》的产生在我国歌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多年来也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1945年底,马可告别了延安,随同鲁艺大队来到了东北新解放区工作,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马可的那支战斗的笔,始终没有停止过,这期间他先后谱写了《我们是民主青年》、《南泥湾》、《咱们的军队回来了》、《帮助军队打胜仗》、《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革命歌曲,同时还创作了《荒火》、《血海深仇》、《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歌剧。
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傧仪用曲。
直到他被“四人帮”长期迫害而卧病在床时,他还念念不忘为人民写新的音乐作品。1976年7月这位革命的音乐家离开了我们。他走了,可他的歌还在人们中间流传着,他走过的光辉路程,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提起那委婉深情的歌曲<<南泥湾>>,质朴而豪迈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恢谐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歌曲<<夫妻识字>>,歌剧<<白毛女>>,几乎是家喻户晓。可这些大家所喜爱和熟悉的作品是出自哪位大师的手笔呢?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些久传于世的作品出自于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马可先生的笔下。
马可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信天主教的家庭里,他的名字就是从福音书上圣徒马可那里借用来的。1935年17岁的马可在他家乡的一所中学读书。当时的徐州正处于国民党黑暗统治之下,许多青年面对前途与光明彷徨着,马可也一样想着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就在这个时刻,一个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激荡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像火一样的战歌从亿万人民的心中爆发出来。在这强烈的歌声里,马可全身热血沸腾,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就在此时,他已经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先后参加了河南抗敌后援会演剧三队、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十队,负责歌咏指挥和音乐创作。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游击战歌>> 、<<太行山的呼声>> 、<<保卫洛阳>>及<<吕梁山大合唱>>等二百多首战斗歌曲,在群众中影响很大。1939年底,在地下党的安排下,马可去了延安,这也是他早就向往的革命圣地。在延安,马可进入了鲁迅文学艺术学院,从此他得到了党的亲切关怀和培育。1943年春节,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掀起了红火的新秧歌运动,在鲁艺秧歌队中,马可除了编写剧本、作曲外,还参加演唱和乐队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