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张君秋
2013-2-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他的演唱吸收了京剧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精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独树一帜、风靡海内外的“张派”艺术。

  一、人物生平

  

    张君秋,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1920年生于北京,卒于1997年,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

  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
  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 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
  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早期演出剧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戏。
  1942年自组谦和社挑班。张君秋常与合作的演员有孟小冬、王又宸、谭富英、马连良。
  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
  1951年返京,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成北京京剧团,曾合作演出了《龙凤呈祥》、《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等。
  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及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
  文革中,张君秋备受迫害。文革后复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剧教学方面,广收海内外弟子。
  1986年,应天津市政府领导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后接受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委托,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逝世为止,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

  1997年5月27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


 二、从业经历

  1938年,农历戊寅年:时慧宝末次赴沪演出
  时慧宝随马连良、张君秋赴沪演于黄金大戏院,时在贴演《戏迷传》时,当场挥毫,金匾大字又重现于舞台,当时被誉为沪上一绝。以后居沪近一年,在黄金大戏院担任基本演员,这是他最后一次赴沪演出。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三天,演于新新大戏院。是晚,压轴马连良、张君秋《桑园会》,大轴言菊朋、程砚秋、金少山、孙毓堃《美人计》。
  1941年,农历辛巳年:张君秋组谦和社
  张君秋自组谦和社,老旦演员为李多奎。1941年至1942年间,张君秋与李多奎合演过《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孙尚香》、《金锁记》等剧目。
  1942年,农历壬午年:时慧宝加入谦和社
  时慧宝经赵砚奎介绍加入张君秋所组的谦和社,时先生一生最后一次演出是与张君秋合演《三娘教子》。
  1946年3月3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
  本日北平市立剧院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张君秋、陈少霖、杨宝森、萧长华、萧盛萱、叶盛兰、李多奎、张春彦、田玉林等合演《四郎探母》。
  1946年6月10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十一日: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救济桂灾义务戏第六场
  本日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救济桂灾义演平剧。
  演出剧目
  《桑园会》(谭富英,张君秋,李多奎)
  1947年4月26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六日:1947年4月26日北平市立剧院演出
  本日北平市立剧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全部《红鬃烈马》(张君秋,陈少霖,江世玉,张春彦,李多奎)
  1947年9月3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十九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一天
  杜月笙六十

上一页  [1] [2] [3] [4] [5]  ... 下一页  >>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