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列尔斯
2013-1-14、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吉列尔斯钢琴演奏的最高成就体现在贝多芬的作品上,特别是他晚年在DG录制的那套未完成的奏鸣曲全集(唱片编号:477 6360),堪称他的代表作。这套唱片从1972年开始录音到1985年去世前,尚余5首未及完成,但另有一部《英雄变奏曲》和两首未入编号的早期奏鸣曲,共9张CD。贝多芬的奏鸣曲是钢琴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献,吉得尔斯充分把握到贝多芬精神,是高超技巧的发挥和令人热血沸腾的演奏。在最后十年为DG所灌录的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无疑是他个人一生艺术的精华所在,完美的演奏和录音让我们更容易地深入贝多芬的世界。
贝多芬的音乐是力量美的体现,吉列尔斯的这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钢铁般的触键和奔放的情感。其力度对比之大不要说诗情俊逸的肯普夫和温文尔雅的勃兰特尔,就是有“键盘狮王”之称的巴克豪斯也有所不及。尤其在第21、23、29等几首以力量见称的作品里,他铁锤般的触键有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其酣畅淋漓的畅快和阳刚感让人透彻地感受到俄罗斯钢琴学派的魅力,更为他未能完成最后的第32号而感到扼腕。在柔板乐章及第14、15等抒情性强的乐段或作品里,那晶莹剔透的音色、行云流水的句法充满了歌唱性,一下子就把听众吸引到音乐里。在第19、20两首简易奏鸣曲里,如珠落玉盘的音粒弹得干净、果断、匀称,极具古典主义的工整美。
1985年吉列尔斯在录制完第30和31号两部晚期作品后,突然因心脏病发作去世,终年69岁,流下了千古遗憾;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录音版本无数,吉列尔斯这套虽未全部完成,但仍然是属于首首精彩的一套,他的离世使人类丧失了一位杰出的有思想且做出很大贡献的音乐家--很少有钢琴家像他那样坚定地忠诚于自己的艺术并取得了如此迷人的成果。
此外,吉列尔斯演奏格里格的抒情小品、李斯特的钢琴奏鸣曲乃至舒伯特舒蔓等作曲家作品的录音都有相当高的成就。

演奏风格
俄罗斯钢琴学派以炫目的技巧和浓烈的情感色彩而闻名,吉列尔斯曾在涅高兹首下学艺三年,深得真传。因此,无论是磅礴大器、辉煌华丽的柴科夫斯基还是气势恢弘、汪洋恣肆的贝多芬都无不打上了鲜明“俄式”烙印,但他那激情中不失理性、忠实原著而不失灵性的演奏则不仅彰显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也令人对他的演奏心悦诚服,相信这就是吉列尔斯最迷人的魅力。
对另一位钢琴大师鲁宾斯坦来说,吉列尔斯的天资不同于那些“普通的”国际独奏家,他是非常幸运的艺术家之一;应该说,吉列尔斯的天资是不可逾越的。许多年前,在BBC的一场广播音乐会上,鲁宾斯坦曾谈到一些钢琴家,无论他们的国籍、受训情况和气质有多么的不同,他们都是一流的。这个名单不长,也是可以预料的。其中有他自己、霍洛维茨、米凯兰杰利、李帕蒂、吉泽金、李希特和吉列尔斯。当然还会有其他的著名钢琴家,尽管这些名字能够写到一起,但他们的个性大不相同。
鲁宾斯坦认为,在这些艺术家与其他人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曾回忆起1931年在俄罗斯音乐会巡演中间,他被邀请聆听一个15岁名叫吉列尔斯少年的演奏。“我还记得他的演奏,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我无法描述他的表现,我只能说,如果他去了美国,我只好卷铺盖走人。”吉列尔斯在那次幸运的场合演奏的是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和拉威尔的“水之游戏”。
鲁宾斯坦不愧是个很好的预言家,他的预言在25年之后有了结果。在50年代,这个神童就已经成为羽翼丰满的艺术家。苏联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在美国引起了轰动,他与奥曼蒂、随后与伯恩斯坦合作,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芝加哥论坛》评论员Claudia Cassidy生动地描述成“令人陶醉的俄罗斯原汁原味风格……像飞弹发射般令人惊异,如燃烧的火炬般炽热。”
勋伯格发现吉列尔斯是一位“强壮而有条理、相当真实的演奏家”。事实上,吉列尔斯也像所有的大艺术家一样,拥有许多的东西。他可能有些固执,常常是很忙乱的,易走极端。但他那卓越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