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林昭亮
2013-1-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所显示的。
  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是1911年写成的,是他在协奏曲领域最具雄心的作品,1912年2且28日在哥本哈根由丹麦小提琴家穆勒举行首演。它的风格直接承继动拉姆斯晚年的《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那是一种洗尽铅华、摒弃繁得的境界。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庞大的第一乐章包含一个缓慢的段落接一个快速的段落,和第二、三乐章在听觉上构成两个分量相当的部分。评论家曾经对这两个部分风格差异之大提出异议,尼尔森的答复是这样的:我们也许可以说第一乐章更加活跃激动,但它因此就是更好的音乐吗?我想不是。在终乐章回旋曲中我极力强调音乐的环境已经改变了,在结尾处,它摒弃了一般能够带给听众惊奇和感动的东西。对我来说,这一点表达得十分清楚。写一个辉煌的结尾轻而易举,但那样的话,我岂不是太愚蠢了。第一乐章以一段戏剧化的小提琴独奏华彩引出一个抒情的主题,它带有亲切、庄重的味道,在发展成一个极度温存的旋律时要然而止。转人奏鸣曲式的快板段落,富有男子气概的高视阔步的主题与流畅舒缓的抒情主题形成对比,中间夹有许多有趣的插部,其中有一处的旋律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未出壳小鸡的舞蹈一段。第二乐章平静的半音阶旋律,带有变幻的色彩和不可预知的即兴成分,结尾美得令人神摇意夺。第三乐章用传统的回旋曲式写成,随想风格的断奏曲调表现有意抑制的愉快和高兴的心情,很近似勃拉姆斯《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第三章对欢乐情绪的理解。华彩乐段之后,回旋曲主题再现,音乐逐渐越来越轻、越来越淡,由一声强奏和弦断然结束,和第一乐章结尾造成呼应。林昭亮以令人屏息的技术解决了这部协奏曲中大量的棘手段落。他的发音优美,音质纯净,对作品结构的把握十分透彻;自始至终全神贯注,把尼尔森柔情的一面演绎得特别美。
  林昭亮从15岁开始跟随多萝西·迪蕾女士学琴,一直学到21岁。对这位名闻遐迩的一代名师的教学方法有深刻的理解。鉴于迪蕾女上培养出来的明星级演奏家在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这里引述一段林昭亮对她的教学方法的评价:我们在世界乐坛上看到的那些已是职业独奏家的、出了名的她的学生,只是她学生中的少数。因此你可以想象出这个名单有多长。她有很多学生在世界各地当乐团团员,当老师,教下一辈的年轻学生。她的学生在亚洲、苏俄、欧洲、以色列,甚至南非都有。所以,从这可以想象得到,她的影响可以传好几代。对我来讲,她很重要的几点好处就是:第一,她非常友善,不是一个那种传统的严师,严峻得把学生吓个半死。第二,她的看法非常透彻。她分析一个学生演奏方面的问题,不会只是敷衍地说:'你这个音拉得不准,调一调就好了。'从来没有这回事。要详细地说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拉走音,要问这个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所以,过了一段时间,有了这种训练之后,学生也可以自己分析自己的错误。即使哪一天不再跟她学了,还是可以自己教自己,一直教一辈子。第三,她还很关心所有学生的个人成长。像我小时候,她总要问我有没有自己读书,有没有机会去多看些不光是音乐方面的书刊,还有历史、社会学。这些都是对个人成长很有影响的知识,都需要得到。然后,过一段时间,学生长大了,她又开始关心成家的问题。所以,学生常常把她当作祖母一样看待。她知道一些学生在纽约生活很苦。有时她觉得这些学生学琴的过程不够稳定,就要了解为什么不稳定。是不是不练琴,为什么不练琴,是不是在外面打工打得太苦了。或者,像一个中国来的学生,住在一个外国人的家里,是不是处理得不好,有冲突。怎样处理这些小细节,她都会帮忙。跟迪蕾处了一段就会发觉,她这个人很细心,非常关心每个学生。我跟她学了6年,毕业之后我还是找机会回去拉给她听,或者向她请教一些演奏技巧方面、音乐方面,或人生观方面的问题。
  在世界各地登上音乐表演舞台的华裔演奏家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自然、朴素,讲究韵昧,追求弦外之音。他们的成就丰富了许多经典名作的内涵,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上一页  [1] [2]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