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阿炳
2012-12-14、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在婚姻问题上,他与其父的命运巧合,这既是生活的无奈之举,亦是他的潜意识使然。幸运的是,董氏对其很体贴,也帮助他戒掉了鸦片,改掉了其它恶习。

还有几件“小事”可为佐证: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暴了家中一个13岁的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很快编了唱词,拉着二胡痛骂他们;抗战时期,日寇占领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讽刺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无需再多笔墨,一个响当当一身傲骨的阿炳已经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回到无锡老家,专门找到阿炳,请他为学院录制音乐。此时的阿炳已经不拉琴两年了,身体状况很不好。他对杨荫浏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于是,解放后的无锡街头,人们又见到曾经的影像:一位裹着小脚的妇女迈着蹒跚的步伐,用一根木棒引领着一位盲人演奏者,在烟雨蒙蒙的无锡雨巷里慢慢前行。凄美婉转、幽远空灵的二胡声伴着蒙蒙细雨飘散在无锡小镇的上空,渐渐地,人与琴声消逝在雨巷的尽头。经过三天的练习,阿炳来到录音的地方,先拉了一首二胡曲,曲调凄美悠长,令人心悸。一曲奏罢,杨荫浏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什么,阿炳沉吟良久,缓缓说道:“就叫‘二泉印月’吧。”杨荫浏认为“印月”与杭州的名胜“三潭印月”名字相重,因而改成了“二泉映月”。在余下的几天内,分两次录音,阿炳共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但阿炳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为录音钢丝不够而没有录制。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同年12月4日阿炳与世长辞,安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听过《二泉映月》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乐曲旋律时而低回婉转、如泣如诉,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倾诉着过去的遭遇;又时而激越奔放、大开大阖,如同千回百转的涓涓细流奔腾入海。我们长久以来对《二泉映月》的认识都是以“悲苦和凄婉”为主的,其实如果仔细品味,你会发现在曲终时乐曲的色彩是朝着光明的 “大调色彩”而去的,这正反映了阿炳追求光明和向往新生活的内心诉求!阿炳的生活是贫苦的、精神是压抑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甚至连身体都是残疾的。但是究竟是什么让他创作出这么一首可以流芳百世的乐曲呢?我认为,就是那种永不屈服的精神和对音乐本身的无限热爱!他没有因为贫苦而放弃自尊,也没有因为眼盲而郁郁寡欢;相反,贫苦使其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社会现实,眼盲使其更加依赖于音乐的表达作用。在他的音乐中,既有对旧社会黑暗腐朽的憎恶和对汉奸走狗的痛骂,也有对善良民众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这一切就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永不屈服和向往光明。阿炳将这样的人生态度和感悟融进了《二泉映月》的每一个音符中,因此成就了这首千古绝唱。

 

上一页  [1] [2]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