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
2012-12-2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从二胡到钢琴印证了周虹的艺术跨越
周虹是个豪爽的北方汉子,生在天津,长在河南。他的父亲周玉迅曾是部队的文艺战士,枪林弹雨、东奔西征,没想到儿子竟成了一名音乐家。受父亲影响,周虹从小喜爱音乐,但父亲并不愿意儿子从事这个职业。于是,周虹就偷偷地自学,几块钱一把的二胡、30块钱一把的小提琴,把他引上漫长的音乐之路。
1974年,周虹上山下乡,来到河南新乡修武县插队。劳动之余,他不光自己摆弄乐器,还组织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小宣传队,自编自演,乐在其中。回忆当时的情景,周虹风趣地说:“一开始纯属瞎写,直到遇见被打成右派的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我才正式捧起了斯波索宾的乐理教材。”1976年,周虹被推荐到新乡师范学院艺术系学习,算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
1979年,周虹在一次全省专业比赛中荣获第二名,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群艺馆工作。1981年,他进入《中国民歌集成》(河南卷)编写组,一呆就是5年,收集、整理、编录了河南民歌1万多首。这5年的收获,竟成为他一生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我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吸收它们的精神营养,从中派生和延续出来的。”周虹感慨地说。
1986年,周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跟随作曲系赵行道、徐源、戴洪威等老师学习。特别是在赵行道老师的鼓励和循循善诱下,他摆脱了以往的思想禁锢,打开了思维通道,成为一个驾驭自如的音乐创作者。周虹说:“选修勋伯格的和声学使我受益匪浅。勋伯格认为,只要在一个减七和弦后就可以向任何方向转调,大大解放了我的思想,我不用再考虑共同和弦问题,这极大地方便了我的创作。”
3年后的毕业音乐会,令周虹一生难忘。1989年11月30日,在北京音乐厅,著名指挥家韩中杰指挥原中央乐团演奏了周虹的4首毕业作品:交响变奏曲《传说、巫、神、祭、舞》,《第一大提琴幻想曲》,两个乐章的弦乐与打击乐《龙门石窟印象》,第一交响曲《清明上河》。而就在音乐会开演的前3个月,一直支持着他的事业的父亲突然去世,悲痛中他将音乐会首演的《大提琴幻想曲》题献给父亲……
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他回到河南省群艺馆工作。为了报答河南,报答原单位,他除完成日常工作外,创作了大量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作品,仅交响乐就有交响音诗《大河情思》、交响序曲《豫韵》、交响序曲《红旗渠颂》、二胡协奏曲《梦太行》等,影视作品有《五男儿女》、《商都滚滚》、《河南妞》、《惊世情缘》、《风雨南庄》、《根基》等,此外,还有《共产党人》、《七月山歌》、《星光灿烂》等大量歌曲和室内乐作品。这使他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中原青年作曲家,不仅获得了河南省文艺十佳等荣誉,还被选为河南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1996年担任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2001年被选为该协会主席,2007年连任。
周虹热爱河南,并决心扎根河南。他说,那块土地、那片风土人情是自己创作的依靠,要掌握河南音乐的民族特性,首先要把豫剧音乐吃透,那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民族音乐素材。在他的交响序曲《豫韵》中,西洋的曲式、带有现代色彩的和声与配器技法,却浸透着豫剧音乐的精髓与韵味,听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与周虹谈话,你会感觉到他的豪爽,体验到他的洒脱,而这也正是他音乐上的特点。他对河南、对黄河、对中原大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一句“我愿做黄河中的浪花,普普通通但却充实自然”,道出了这位黄河赤子的肺腑心声。
2005年,周虹被任命为河南省歌舞剧院院长。此时,正是剧院不景气之时,外债有400多万元,账面上却只有400多块钱,工资发不出来,没有流动资金……但他没有退缩,而是以积极的管理、灵活的运作和开放的眼光展开工作,一年的时间将演出利润翻了一番。现在,剧院虽然还有很多困难,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但交响乐团音乐季的推出,民族乐团、合唱团及舞蹈团一系列艺术设想与计划的付诸实施,使人们看到了剧院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