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
2012-12-10、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小提琴家齐默尔曼在提到他最推崇的音乐家时说:“我最欣赏的名字是奥伊斯特拉赫的弟子——吉顿·克莱默,他永远走在时代最前列。”指挥大师伯恩斯坦曾如此表达自己对克莱默的由衷赞赏:“你的琴声太美了!你实在太棒了!我可以跟你结婚吗?”
吉顿·克莱默出生于拉脱维亚,自幼学习音乐,是当今俄罗斯学院派的传人。自取得帕格尼尼及柴可夫斯基比赛的冠军至今,他傲然屹立世界乐坛近四十年。他的音乐会总能以即兴的灵感和新奇的演奏,给人带来别样惊喜。他总是热衷于捕捉一些最冷门的曲目,还能发现一个民族最隐秘的东西,将其挥洒出来大放异彩。“我选择演奏曲目的标准就是作品本身要有自己的个性,能感染我,让我有诠释的激情。”对于克莱默来说,越是有新意的作品,他演奏得越是出彩。
除了在小提琴上的高超技艺,吉顿·克莱默还于26年前一手创办了罗克豪斯音乐节,这个音乐节至今仍保持着当年的原则——去除商业元素,保持音乐的纯洁性。罗克豪斯音乐节虽规模不大,但在很多演奏家眼里却是如今极少数真正单纯的音乐节。在这里你可以非常难得地听到由克莱默演奏、阿格里奇伴奏的克莱斯勒小提琴名曲《爱之忧伤》……这些平日里鲜有机会合作的艺术家,正是因为这个音乐节而走到了一起。
在罗克豪斯音乐节,即便是如巴赫小提琴协奏曲这样的经典曲目,也有被演绎成爵士曲风的时候。到1992年为止,在罗克豪斯音乐节上演奏过的曲子已经超过了1000首。克莱默自言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现在小提琴演奏家的教育体系注重演奏技术,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训练。1992年音乐节举办十周年后,克莱默觉得有必要重新调整音乐节的形式——乐曲本身需要聚集不同风格的演奏家,于是克莱默经常带领大批独奏家到世界各地巡演,索性将音乐节改为流动性的组合,催生了波罗的海乐团的诞生。
克莱默所创建的波罗的海乐团是最近十年来最受西方专业乐评青睐的古典团体,它的独一无二不仅在于克莱默一手调教的热烈自由的弦乐演奏,还在于摈弃指挥,每次挑选一位独奏家合作的独特趣味。独奏家名单十分震撼:基辛、阿格里奇、马友友、巴什梅特……
躲在作曲家后面的仆人
2007年,整整60岁的克莱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一口气为上海听众带来了两场曲目、形式截然不同的音乐会。如此有气魄的他却因为不善言辞鲜少在大众传媒面前亮相。厚厚的嘴唇、微突的肚子、灰白的头发,早报记者专访他时,发现这位在舞台上桀骜不驯的革新者朴素腼腆,他只用非常少的几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回答问题,但往往很说明问题。比如他直指唱片公司的宣传误导了很多人,不是说电视上出现最多的就是大师。他说现在所谓的古典音乐产业,就是将演奏家推到最前面而忽略了作曲家的地位,而他认为,除了让听众对音乐有深刻的领会之外,演奏家在此之上的夺目形象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始终是躲在作曲家后面的仆人。
不是每个作曲家都那么幸运,事实上,大多数人常常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让自己的音乐为世人所认同,而只有克莱默是这些未成名新曲的最好实践者。很多年,他坚定不移地演出一些新作,并深深感到能够为它们担当传达者是何等“幸福”——因为整个演奏过程就是他见证一个作曲家 “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过程”。比如爱沙尼亚当代作曲家帕特,早年其作品曾被苏联当局认为是西方颓废主义的表现,迫使他只能靠为电台和电影创作为生。经过一个时期对中世纪音乐的深入研究,到1976年,他形成了自己称为“叮当”的风格,这种简朴的音乐风格逐渐得到认可,如今帕特已是公认的现代音乐大师,他总是时不时为克莱默的乐团度身打造新作。克莱默触摸到了原始的芬芳,捕捉到那种期待中的神圣感,好似信徒一步步走向圣殿,踏碎冰川、孤寂与纷扰。
当被问及2009年音乐会和以往那些独具特点的音乐会又会有何不同时,克莱默笑着说:“这次我不仅特意选择了这些年来我最喜欢的传统德奥音乐,而且有很多新的尝试和时尚的元素。我希望观众能看到多面的自己,我也希望能用音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