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变迁
2012-6-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乙:高论!
甲:姑娘小伙子谈恋爱的方式也在改变。
乙:是吗?
甲:七十年代小河边,八十年代电影院,九十年代逛公园,新的世纪请吃饭。算了,我说具体一点儿吧,初开始时,姑娘小伙子在小河边羞羞答答一见面,姑娘低着头说,“(学舌)喂,你真好!”到了八十年代,在电影院里,姑娘温柔地偎依在你的怀里面,“(学舌)熊样,你真坏!”九十年代青年男女手拉着手儿,一个唱,“(学唱)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另一个上前,“啪”就是一个热吻,现在呢,姑娘见了你,坤包一挎,高跟鞋咯嗒咯嗒响在你后面,“小样,今天晚上你买不买单啊?”
乙:这个我懂,婚礼变化大不大?
甲:太大了!
乙:怎么个大法?
甲:先说七十年代吧:一挂短鞭,一套毛选,一支钢笔,一碗米面。
乙:你说慢一点儿,说细一点儿。
甲:姑娘从娘家走时,娘家放一挂炮,因为生活穷,只要能噼里啪啦响两下就行,娘家陪送一套《毛泽东选集》,新郎官不管识字不识字,都在胸前口袋里挂一支钢笔,显得很文气,姑娘到了婆婆家,婆婆在米锅里下上面条,新郎新娘各一碗,表示米面夫妻。到了八十年代,就又有说头了:民间唢呐嘀哒哒,三转一响新嘎嘎,爱情电影顶呱呱,洞房花烛火辣辣。
乙:说具体点儿。
甲:那时候,民间乐器班子开始兴起,姑娘出嫁时,长鞭一响,唢呐手开始“嘀哩哇啦,嘀哩哇啦”吹起来了。这时从娘家搬出了新自行车、新缝纫机,新娘子戴着明光锃亮的手表从闺房中一扭扭一扭扭地出来了,泪汪汪的向爹磕一个头,向妈磕一个头,打上新阳伞,上路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叫三转,大多数都是从婆子家要的。跟在新娘子后面的是大衣柜、写字台和录音机等嫁妆,录音机称之为一响。新婚之夜,婆家为了表示喜庆,包一部爱情电影,请南北四邻来凑凑热闹,那些调皮的单身汉们拥到洞房内,嘻嘻哈哈捉弄捉弄新娘子,这叫闹房。
乙:那九十年代呢?
甲:第一辆汽车拉新娘,第二辆汽车拉嫁妆,第三辆汽车锣鼓响,第四辆汽车送亲忙,男女结婚兴起用汽车了。当然,婚礼花样也就跟着多了起来,新郎新娘亲嘴,喝交杯酒,伙吃一个苹果等等,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
乙:你能概括一下现在吗?
甲:路上铺满红,汽车一条龙,新娘敬你烟,别当老笨熊!
乙:什么意思?
甲:鞭炮响过之后,地上到处都是红红的炮皮,汽车一长溜子,新娘拜过花堂,在宴席上敬你烟,恭恭敬敬地给你点着,再给你端酒,脆甜脆甜地问你喊一声姑父、姨夫、表舅、表叔,你得赶紧伸口袋掏红包,如果你忘了准备或不懂得时下行情,就要在人面前闹尴尬了,那你就可真是老笨熊了!
乙:你别说,是这么回事儿,可是要那么多汽车干什么?
甲:摆谱、作样、摆阔、攀比。往往这方面吃亏的是平头百姓!
乙:怎么吃亏的是平头百姓?
甲:你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