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歌中《的》字如何唱
2012-4-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的”字在口语中音义规范,尽人皆知,可一旦出现在歌曲里,就常常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是好。人们到了歌唱的时候,要么顺大溜,别人咋唱我咋唱。要么想当然,我爱咋唱就咋唱。“的”的发音是否有章可循呢?   要探讨“的”字在歌唱时如何发音,不得不先对它的书面音、义注释作一番赘述。在许多版本的《汉语词典》中,对“的”字的注音和解释基本是一致的:   其一:读de结构助词。1.用在定语之后,比如:“伟大的祖国”等等。  其二:读dí阳平。1.副词。例如:“的确如此”等等。  其三:读dì去声。1.名词。箭靶子的中心。如:“有的放矢”;引申为目标。  明悉了“的”字的书面音、义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长期以来,“的”字在歌曲中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20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字出现了十一次);延安时期的《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的”字出现了六次);建国初期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字出现六次);六十年代,胡松华演唱的《赞歌》,“……感谢伟大的共产党……”(“的”字出现四次);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胜利的十月永难忘……”(“的”字出现两次);八十年代以来的歌曲,1《长江之歌》,“……春潮是你的风采……”(“的”字出现十二次);2蒋大为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的”字出现十三次)。  以上的例子,选自人们都十分熟悉的歌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的”字有三个特点:1都是作为结构助词而不是名词、副词、形容词使用的(在其它歌曲中也基本如此),理应发de音,不应发di音。2歌曲的原唱者和续唱者几乎都把它唱为di。3使用频率高(出现次数大都已标明)。  为什么人们总把歌中的结构助词“的”(de)发为“di”音呢?笔者分析,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历史渊源: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往往都是把国都所在地的方言定为国语。可想而知,现在的陕西西安话,曾经作为国语使用的历史有多么久远。当时作为国语的“长安语”(即西安话)对于本郡(即本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语言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那时起,不论是宫廷礼乐中的祭祀庆典、朝会宴飨,还是民间的俳优、乐舞,无一不用国语“长安话”来说唱,这位显赫的“的”字,不可避免地要跻身于歌乐之中(当时是名词、形容词的“身份”),它那清晰的di音,也就随之经常回响于钟磬箫瑟之间,并世代相袭。  二,与方言及用方言演唱地方戏曲等民间艺术唱词的发音有关:   前面说过,陕西话在古代有过作国语的历史,虽然时过境迁,如今陕西话成了方言,但它还是现在的国语即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它在历史上对于北方话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就拿这个助词“的”字来说,在河南、山东、湖南、湖北等许多省份,特别是东北各省的方言口语中,都还或多或少地发着di音。由于北方话十分接近普通话,语言交流没有太大困难,因此,北方人语言规范意识相对较弱,歌唱时很容易把方言口语中的di音带到歌曲里,不仅不会觉得自己发错了音,甚至还会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可见,歌中“的”字发di音与北方方言有很大关系。比如,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的原唱者是陕西人和东北人。歌词中的“的”字,就先入为主地被发成了di音,并在仅158个字的歌词里重复了十一次。当这首歌在全国传唱的时候,歌中“的”字的发音无形之中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被全国的歌唱者下意识地接受和认定了。大半个世纪以来,陕西的学生这么唱,东北的军官兵这么唱,全国民众这么唱,文艺工作者、歌唱家也这么唱。以至于谁也无法改变这首歌中“的”字的发音。这便是方言影响歌曲唱词发音的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  另外,民间歌唱艺术的曲调旋律与本地方言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由于在演唱地方戏曲、民歌、山歌和说唱曲艺的时候,使用的语言都是方言,所以,方言音韵与民间艺术唱词的发音,是密不可分的。

  • 声乐教程
  • 本类人气排行:
    发声练习及练习曲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

    唱美声如何练好稳定的气息
    1.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

    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
    在繁多的声乐作品中,最难以驾驭和演唱

    怎样唱好一首歌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歌唱,有的甚至

    声乐教学 李谷一歌唱方法
    不管什么唱法,首先一点是要人产生愉悦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