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正确的歌唱方法二
2012-4-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下面重点谈一下舌头的问题,因为它在歌唱时出现的问题比较大,也是声乐界历来争论的重要问题。首先,舌头有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舌头做伸缩运动;一种是舌头做形状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点类似与捏橡皮泥。舌头在咬字中是用的它的第二种运动方式也就是做形状的变化来完成咬字的。在歌唱中舌头咬字是不仅与发音准确性有关,而且也与正确的发音歌唱状态有重大关系。在日常说话时,喉结一般处于自然的状态,舌头处于一种习惯的咬字位置。当歌唱时,由于舌根与喉结相连,所以当喉结下沉时,舌头也要随着喉结下沉才能与喉结保持自然松弛的状态,再通过舌头的形状的改变来进行咬字。但是往往人们已经习惯了喉结在自然状态下舌头在口腔中的咬字位置,一旦喉结下沉,舌头还保持着原来的咬字位置咬字,但是舌头却因喉结的下沉幅度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力,这就造成了发声器官的紧张,影响正确发声。通俗唱法比较贴近说话状态,所以舌头咬字对发声影响不大,但是民族唱法由于喉结的明显下沉,舌头咬字对发声已经构成很大影响了,而美声由于要求喉结做最大幅度的下沉,所以舌头咬字对发声构成的影响最大。这也是人们说美声难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所在。在正确歌唱中,舌头应该随着喉结运动自由的伸缩(这种伸缩也是不加控制的),舌头之做形状变化来咬字才能配合正确的歌唱。
声区的统一:人们一般把音域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如果单纯从声音上来划分,我还赞同。但是如果在唱法上来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那我就要反对了。我认为唱法上只有一个声区,“歌唱嗓音在正确发声时是没有声区的,根据自然规律,嗓音——它的整个音域——是只由一个声区造成的。P.M.马腊费奥迪” ——那就是混声区。有人谈到换声点的问题。至于这个名词我认为到没有什么,关键是怎么去理解。其实是因为唱法有问题才会出现所谓的换声现象(唱到某个音时有困难,或者产生破裂)也就是说有换声点的出现。如果把换声点当成歌唱的一种必然从而加以解决的话那就错了。声区的统一问题其实包涵了所有正确歌唱中的间接意识。当从低音长到高音时,每个声音的振动,共鸣的比例,真假声的比例都不同,其实它们是由间接意识指挥人体来完成的。
⒈在歌唱中始终保持一种“坚实”的意识,“坚实”其实是意识的一种感觉,“还有一些人,接受了‘歌唱的秘密靠前靠前再靠前’的概念,而拼命的追求靠前,结果唱出来的却是白声,可见靠前的‘内感觉’和歌唱需要靠前的‘外感觉’不是一回事。——潘乃宪” 就象意识受到各种力量而产生的一种稳定感。象打哈欠时的意识状态,也象呕吐时的意识状态(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把想要表达的思想完美的表达出来,甚至完全不能表达出来,只能形容再形容)。
⒉根据唱法的不同,使腔体打开的大小也不同,这种腔体的打开直接体现在喉结的下沉的程度不同,美声唱法要求把喉结下降到最低(当然不是强制),“声音响是音‘质’的强化,不是腔体的撑大。——潘乃宪” 所以腔体要打开最大,这种腔体的打开也是由间接意识来完成的,具体意识感觉就象:流口水的傻子笑呵呵时的发声时意识的状态,打哈欠时也有这种感觉状态。现在想想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老师都要学生找打哈欠的感觉了。这种意识状态也是一种意识上的感觉,而不是身体上的感觉。
以上两种意识感觉在歌唱时要贯穿始终的,特别在换气的时候,这种感觉也不能丢失,不能到唱的时候再重新建立这个感觉状态。因为建立这种感觉状态需要时间,而换气的时间一般不够去建立这个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对吸气有很大帮助,所以不能丢失。除非中间允许换气的时间很长,足够你去重新建立这种状态,而且足够到你能把这个状态建立好了再吸气,而不是只够边建立边吸气,那还可以重新建立,但是如果从连贯以及锻炼的角度来考虑也还是保持着比较好。这就是所谓的“歌唱状态的保持”。

  • 声乐教程
  • 本类人气排行:
    发声练习及练习曲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

    唱美声如何练好稳定的气息
    1.气息 说道这个话题,就有些茫然

    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
    在繁多的声乐作品中,最难以驾驭和演唱

    怎样唱好一首歌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歌唱,有的甚至

    声乐教学 李谷一歌唱方法
    不管什么唱法,首先一点是要人产生愉悦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