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连会红论河南筝曲汉江韵
2012-4-1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河南省新乡市豫剧团 连会红

《汉江韵》这首曲子是河南筝曲的代表作,也是河南的语言,听到这首曲子,就想到了河南人粗犷、泼辣、正直的形象。书上写的作者是乔金文,1962年创作的,其实原始谱子并不完全是他作的,而是根据河南曲剧改编的,所以,只能说是乔金文改编。

《汉江韵》是任清芝演奏谱,他是叶县人,农民出身,自幼学艺,中年从事河南曲剧伴奏工作。他的演奏风格较多受到淳朴活泼的小调曲子的影响。演奏剽悍豪放,运指刚劲明快,自成一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擅长演奏《新开板》、《山坡羊》、《状元游街》等,创作有《幸福渠》等,都有着鲜明的河南地方风格。当时,他为了弹奏《幸福渠》,觉得达不到他想要的效果,就发明了四十多根琴弦的古筝,他练琴非常刻苦,手上功夫也很好,号称“铁指甲”。

河南曲剧流传于开封、洛阳和南阳等地,筝本来是为曲剧伴奏的乐器之一,后来常常将大调曲子的音调旋律用筝独立演奏,渐渐发展变化成为独立的古筝小曲,这些被称为唱腔牌子曲的传统筝曲大多沿用原来的曲名,如《山坡羊》、《银扭丝》等,它们结构精致短小,情绪轻快活泼,地方风格浓郁。

板头曲是河南筝派传统乐曲的另一大类,源于大调曲子演唱开板(场)前演奏的前奏曲。板头曲本来就是为调节、渲染气氛而奏的前奏曲,直接独立在古筝上演奏更是非常方便自然。

《汉江韵》就是由板头曲演变而来的。比如《汉江韵》的开头第一句 就是跟曲剧的大起板的第一句曲谱完全一样,后面也有好多段落、句子都几乎跟大起板一样。

《汉江韵》是由《汉江》和《书韵》两个小曲子连缀而成的,故名《汉江韵》。这首乐曲以热情奔放的音调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以及人们劳动时愉悦的心情。

这首曲子前面那段的速度是152,比较快,中段慢,最后有一个再现段,速度又是很快。

《汉江韵》这首乐曲的特点就是左手的压弦、按滑,它的韵味不容易掌握。它的左手压弦一定要很快到位1 2 3 下一页,如 那个 和 就须要弹弦时左手略退少许,迎音迅速滑上,敏捷无迹。然后是密颤,这也是河南筝的特点之一,颤的韵律要快,要重,就是上句的 这里的“ 7”比平时的“7”偏高,“4”也偏高,但达不到“#4” ,这就成了说“7”不像“7” , 说“4”不像“4”。

另外,这首曲子里的“7”不是很稳定的,是个游移的“7”,在中段慢板这段里,就有这样的“7”,在演奏时右手由琴码往岳山逐渐移动,左手不断颤音,在颤的过程中音逐渐下滑回来,这个韵味不太容易掌握。这个颤弦方法和音准必须想好再做动作。左手的揉颤重一些、大一些,然后用指尖顶住琴弦,手腕上下压动,逐渐往回放,要特别注意左手的变化,如: 大颤音实际上是一种大波浪揉弦,可获得大小三度的装饰效果,常用于渲染情绪和气氛。河南筝家尤爱使用滑音,特别是大量的装饰润色下滑音效果。这种手法产生的旋律颇有中州方言的韵味,令人感受到中原大地的雄浑和中州儿女粗犷豪放的气质,是河南筝乐最富特色的表现技法。这段旋律弹的要尽量歌唱些,强弱的对比要多些,特别是游摇,要把河南味弹出来。

河南人说话爱把句头加重,如“你干啥去了?吃饭了没有?”,那个“你”和“吃”的语气就重些,河南音乐也是这样,像《汉江韵》第一句 的 就必须弹的重一些,即每句音头都比较强。

河南筝曲中,右手大部分都用夹弹法,就是右手扎桩,弹完一个音后搭到下一根弦上,尤其是大指托劈用的更多,而且用的大关节,如: 这样弹出来的音色圆润、饱满,发音结实有力,河南味很浓。

  • 古筝教程
  • 本类人气排行:
    业余古筝考级通过最高级是
    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对艺术几乎一窍不通

    中国音协全国古筝演奏考级
    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水平考级教材《

    古筝名曲《长相思》
    好长时间没有沉下心来听一首曲子了,有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考
    一级:1、小剪剪花 河南曲子曲牌 曹

    古筝初学者,购买古筝后,
    古筝初学者,在购买古筝后,一般都会面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