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曼琴筝的演奏力学中的演奏力学问题
2012-4-1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筝的演奏力学》中的演奏力学问题
——与何宝泉先生商榷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何宝泉先生曾发表于《艺术科技》的大作——《筝的演奏力学》(以下简称“何文”),由于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演奏力学问题,因此倍感兴趣。然而,由于该文关于演奏力学方面的论述,与拙著《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以及笔者学过的相关著作的相应论述均大相径庭,笔者居然像读天书一样读得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云。因此,为了古筝学习者,也为了笔者自己,也为了何先生,特将《筝的演奏力学》中存在的演奏力学问题择其一二,在此与何先生商榷,以厘清谬误,去伪存真。
关于论文的题目
笔者认为,古筝演奏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与人体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所谓“筝的演奏力学”,应该是运用解剖学、力学以及声学等方面的原理,对人体运动系统中所有的与演奏有关的环节运动的力学规律所进行的全面、系统、详尽论述的学说。以拙著《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为例,全书共分四编,其中有三编(30万字左右)讲的都是演奏力学的内容。尽管如此,笔者仍认为不能叫做《演奏力学》。因为书中讲述的只是与弹奏(没有按弦等技巧)有关的以手指运动为主的上肢各环节的运动规律,因此笔者将第二编叫做《弹奏解剖学》,而不是叫做《演奏解剖学》;将第三编叫做《弹奏力学基础》,而不是《演奏力学基础》;第三编叫做《弹奏方法》,而不是叫做《演奏方法》。
何文的题目虽然叫做《筝的演奏力学》,但通观全文,只不过引用了三、四块肌肉的名称而已,而且在引用这些肌肉时均是将几块肌肉名称混在一起罗列出来,而没有介绍具体某块肌肉的具体位置、走向、功能及其对某种技巧的具体作用等;在力学方面仅仅是引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分解、合成力矢量的法则等。因此,该文叫做《筝的演奏力学》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笔者认为,就该文的内容而言,叫做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筝演奏的几个力学问题》也许更为贴切。
关于用运动肌表述环节运动方向的方式
笔者认为,人体的骨骼运动虽然是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进行的,但肌肉的伸缩对骨骼运动的作用是看不到的,不容易理解和感受的。因此,如果不告诉读者肌肉的分布层面、起止点、走向、功能及其与环节运动方向的内在联系,只告诉读者某种技巧的运动肌是某块肌肉时,读者根本无法想象这块肌肉的准确位置、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也无法清楚地看到、甚至无法清楚地感觉到是否这块肌肉在牵动着环节进行运动,更无法通过调整肌肉的伸缩状态来调整环节的运动方向。因此,如欲运用演奏力学原理来阐述演奏方法,最好的作法是通过各个关节的运动轴及其与环节运动的方向、状态的关系的阐释,来进一步说明拨弦的方向、路线、角度等
方法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通过视觉清楚地察到肢体运动的实际效果,还便于读者对各个关节的结构及其对环节运动的方向、路线、角度的影响等规律的记忆、理解,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看得见的对关节运动的调整,校正那些不良的环节运动方向、路线和角度,收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
然而,何文恰恰是运用罗列肌肉名称(而且仅限于罗列、仅限于3—4块肌肉的混合罗列)的方式来描述环节的运动方向的。而且从表述的实际效果来看,何文也确实没有说清楚任何一个技巧的演奏方法。对一般的读者而言,除了可以通过何文知道几个不太规范的关节、肌肉名称及错误的功能外,不可能比原来多知道一些什么有用的知识。因此,这种通过介绍运动肌的功能来表述环节运动的方向、路线、角度的做法无疑于隔靴搔痒,
其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的。
关于大指轮的称谓
何文的第一段,是通过解剖学的原理讲述三种“大指轮”技巧的演奏方法。但是由于笔者愚钝,元论如何想不明白“大指轮”是何种技巧。不明白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