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古筝协奏曲骊宫怨音乐学分析
2012-4-1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饶余燕先生于1990年5月创作了古筝与管弦乐队协奏曲《骊宫怨》(又名《鼙鼓魂断》)。此曲是作者有感于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并根据《长恨歌》的部分意境构思写成的。乐曲吸收了长安古乐的素材进行创作,运用了许多新的创作技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此曲表现了安史之乱,鼙鼓动地,而导致杨贵妃惨死在马嵬坡的凄惨情景。乐曲气势磅礴,荡气回肠,听后不觉悲从中来,久久不能释怀。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它进行分析。

一、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整体来看,全曲是由一个悲剧性的引子和4个相互联系的段落组成,两个基本主题贯穿始终。调式运用上多以小调为主,且调性游移多变。基本结构既可以看作是西洋的奏鸣曲式,又可看作为是民族的多段式。

1.引子(1—20小节)

乐曲的引子带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性色彩,似乎预示着全曲音乐基调。乐曲一开始便发出号角般尖锐而略显悲壮的乐声,铜管组奏出了悲剧性的动机。

在此背景下,长笛与单簧管奏出凄婉的旋律动机。乐曲在进行至第8小节时,速度逐渐转快,接着一连串动荡不定的六连音奏出,将乐曲推至到一个高点。由铜管及双簧管演奏出的带有主题因素的旋律,像是悲凄的哭诉。在引子最后两小节,圆号以p的力度又重复了悲剧性的动机,引子部分结束。

这段引子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诗中描写贵妃惨死马嵬坡,而唐明皇伤心断肠的情景,犹如诗中所言“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及“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第一段落(20—111小节)

①第一部分(20—56小节)

此段一开始为Andante,中速演奏,由古筝独奏进入,前五小节是引子中开始部分的动机加以变化而成。爱情主题在25小节后半部分出现,仍为古筝独奏。旋律委婉悠扬,甚为优美动听。再现了诗中“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犹如霓裳羽衣舞”1 2 3 4 5 6 下一页的情景。

随着乐曲的进行,在古筝演奏的背景下,加入大提琴与贝司,极为细腻深情的低音旋律,似乎展示了“君王看不足”的场景。接着弦乐主题出现,采用了卡农式的多声部复调写作手法,而古筝成为背景。乐思逐步深化,将音乐推向高潮。乐声如泣如诉,缠绵悱恻,感人至深。接下来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段,采用古筝独奏的方式,由弱到强,由慢渐快,在此段的后半部分加入了大提琴与贝司的拨奏,将乐思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并引出乐曲的第一段的第二部分。

②第二部分(70—111小节)

此段一开始便恢复原速。中速演奏,力度为mf。在连接段中古筝已经将音乐的气氛烘托出来。70—76小节,由古筝与圆号共同演奏,以古筝摇指演奏为主,乐声优美明朗而欢快。76小节起,板式转变为Moderato,节奏逐渐加快,先由小提琴奏出,后加入钟琴、长笛与双簧管。节奏一再加快,音乐的厚度逐层递加,推动乐思向前发展。此段在结尾部分,以赋格的方式展开主题,管弦乐组同时齐奏,达到此段的一个小高潮。后又由强转弱,深情而又略带悲凄的旋律如歌如诉。

3.第二段落(111—260小节)

①第一部分(111—140小节)

此段开始板式为Andante,恢复原速,中速演奏。由第一段最后的小高潮,引出第二段落的歌舞场面。古筝由慢→渐快→渐强,再现了第一段中动机式的音型。之后又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变快,古筝乐声明朗而优美。长笛在此处的乐声却令人耳目一新,由于采用了长安古乐的素材写作,似有些西域音乐的味道。前11小节古筝与长笛两者相互交错演奏,遥相呼应。两种不同种属的乐器在此配合得浑然天成,毫无不适之感,足以显示出创作者对中外不同乐器音色的深层把握。

②第二部分(141—260小节)

音乐进一步向前发展,板式为Allegretto,演奏速度加快。在此段的前半部分,速度不断加快,并且

  • 古筝教程
  • 本类人气排行:
    业余古筝考级通过最高级是
    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对艺术几乎一窍不通

    中国音协全国古筝演奏考级
    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水平考级教材《

    古筝名曲《长相思》
    好长时间没有沉下心来听一首曲子了,有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考
    一级:1、小剪剪花 河南曲子曲牌 曹

    古筝初学者,购买古筝后,
    古筝初学者,在购买古筝后,一般都会面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