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韵味美与弹奏技巧的关系
2012-4-1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筝,因其古老,且有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所以又名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已经流行在当时的秦国境内(即现在的陕西一带),所以又名秦筝①。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为筝命名的解释是“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意思是说,筝,这件乐器,因为弦紧音高而发出的筝筝的声响),这说明了筝是根据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是以弦紧音高、发声筝筝而得名。
古筝最大的技巧是以韵补声,最重要的部位是面板,其次是雁柱和琴弦。然就其琴形来说,本身就可以通身是韵。这个乐器一般是右手行声,左手做乐,真正是右手来发声的,左手是逸韵补声的。它既善于表现古朴典雅、优美抒情的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的乐曲。新中国建立以后,弹筝艺术有着飞跃的发展。不论是筝的乐器改革、筝曲的创新、还是筝的表演技巧以及有关筝的教学和筝的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
筝,史称“秦筝”。“真秦之声也”,“秦筝弹秦声,秦声即筝乐”,所以又称“秦声”。关于它的创史,从古至今,流传着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如①分瑟为筝的传说②②筝筑同源说③蒙恬造筝等等。传说故事源于显示生活。流传过程中,往往有一些附会或渲染、演义,甚至臆说。但上述几则故事,都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一,筝是秦人的创造;二,在先秦时代就在秦地广为流行;三,筝既然是秦人在自己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乐器,必然是具有秦地与秦人的一些风神品格。
先秦时期的筝,同筑一样,只有五根弦,这里的五根弦,很自然地应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随着人们音乐时间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五弦筝的表现力和音域,远远难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技巧要求和审美情趣。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和筝师,就对原筝不断进行改进,这就有由五弦筝到十二筝与十三筝的发展③,筝弦数的这种成倍增加,更多地增加了筝的表现力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丰富性。
汉魏六朝时期,是秦筝的大发展时期,也是秦筝的第一个光辉璀璨时期。主要表现有:筝的形制与制作技术有了迅速发展;涌现大批有很高文化教养和艺术修为的秦筝艺术家;整理、创作了一批筝曲;秦筝理论研究与音乐美学体系的建立与繁荣等等。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隋代的音乐文化,不仅继承汇集了六朝时期各民族音乐艺术成果,而且有了极大的发展。秦筝在唐代,随着乐舞的充分发展,形制与种类,弹奏技法与指法,制造工艺都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到了宋辽金元时期,是筝的大普及与大发展与时期,也是秦筝参与民间说唱艺术与戏曲艺术,从而造出北曲杂剧的光辉胜境。明清两代的秦筝对近现代筝艺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制作工艺更加先进,而且出现了因地域关系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许多筝派,成就了秦腔戏曲艺术的名播江南,海外咸知的局面。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中国筝代名词的秦筝及筝乐等地方流派的秦筝,全靠历代筝家口传心授,我们也祈望陕西秦筝在新世纪更加繁荣昌盛。
二、中国古筝外形特征和演奏技法
现代一般所用的筝为21弦筝,筝最重要的部位是面板,面板为桐木,桐木并不是贵价木材,但需先放置一年以上才能使用,高级古筝在高音区应选用木纹紧密的桐木,低音区则用木纹较疏的桐木。至于边板、琴头、琴尾等部位,高级古筝会用红木,有些更会用上紫檀木,名贵木头的特点是重、沉。筝面置弦,设有上扁下圆锥形弦轴。古代常用丝弦,其主要特点:音色深厚、灵透、柔和、韵味深长,最富于表现慢板及花音不多的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现代常用钢丝尼龙弦,其主要特点:音色清越、明亮、余音长,善于表现音韵典雅缠绵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