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首王中山经典古筝作品简介
2012-4-1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王中山简介
01、《岳飞》16:01,古筝协奏曲,张殿英曲,王中山订筝谱
岳飞,字鹏举(公元一一零三年至一一四二年)。河南相州汤阴人。南宋抗金的主要将领;当时金兵大举南犯,面对阴谋屈辱求和的贵国贼秦桧,岳飞坚决主战,他联合各地的抗全力量,组成了有名的「岳家军」,十数年间,战无不胜,屡败敌人。眼看就要收复宋朝旧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但却被奸臣秦桧所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于风波亭(今杭州小车桥一带)。临刑前,岳飞留下了「前仆后继,还我河山」的遗言。岳飞的事迹被历代人民所传颂,他那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此曲在演奏技巧上有新的突破;右手长摇和左手「轮指」同时进行,形成二部歌唱效果,相互退让,各不干扰,听来别有一番新意。
02、《春到湘江》6:19,宁保生曲,王中山改编
这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笛子独奏曲,曲调优美抒情,充满活力。乐曲描绘了春回大地、百花盛开、湘江奔流不息、渔米之乡一派欢腾的景象,表达了人民热爱家园,心向祖国的美好心愿。在这首乐曲中,改编者充分发挥了古筝双手弹奏的技能,丰富和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03、《渔舟唱晚》4:26,娄树华传谱
此曲原为十三弦古制筝曲,据说系娄树华于一九三八年根据古谱《归去来》的片断为素材,依据十三弦筝的特点加以发展变化而成的古典风格作品;并引用唐诗《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为标题,描绘夕阳西下,金波万顷的湖面上,若干艘渔船上的渔民愉快的劳动情绪,最后通过荡桨归舟于欸乃声中刻划出唱晚的情致。
04、《战台风》5:55,王昌元曲
乐曲创作于一九六五年,是作者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而作。全曲共分五段:(一)劳动场面;(二)台风袭击;(三)与台风搏斗;(四)雨过天晴;(五)欢腾的码头,作者发展了浙江筝派传统的技法创新地运用了(扫摇四点)、(双食点)、(密摇)、(1 2 3 4 5 下一页扣摇)及(刮奏)等,反映了码头工人英勇果敢的与台风搏斗,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05、《溟山》8:13,王中山曲
这是一首王中山先生在读大学四年级时,采用湘西地方音乐素材,运用较为前卫的创作手法写成的一首新作品。乐曲描述了一座幽远、神秘的大山,四季之中种种多彩的变化。本曲在演奏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尤其是在乐曲中段左手快速弹奏技术淋漓尽致的发挥,是以往传统筝曲所无法比拟的。该曲演奏难度较大,已被确定为全国古筝考级必考曲目。
06、《双声恨》5:33,广东音乐,王中山改编,张福全配器
《双声恨》又名《声声恨》及《双星恨》,据云最早由伍日生演奏而传开、此曲不见载于丘鹤俦一九一七年出版之『弦歇必读』,但却收录于同一作者一九二八年出版之『琴学精华』,并列为雅乐新谱,故此曲大抵作于二十年代。乐曲旋律幽怨,似声声诉恨,又有谓此曲乃叹述银河双星七夕相逢之恨怨。明张红桥、大江东,词有「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句,则折恨乃声声玉漏,时留短促,此亦另一意境。全曲主调为乙反线,中后段短暂转为正线再转回乙反线,未段以趋快段收结。此尾声段取材自民间乐曲,即潮乐中《杀雄鸡》。
07、《暗香》5:07,王中山曲
有感于宋朝诗人王安石咏梅之诗句而创作。「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运用古筝特有的音韵,对梅花在严冬群芳纷谢时,独自凌寒开放,报导将至的春讯这种倔强的风骨进行了细致的刻划,全曲充满孤独而又高洁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