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篇伊犁河畔细解
2012-4-1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在新疆维吾尔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歌舞――“赛乃姆”,内容大都是表现劳动生活的愉快、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对幸福未来的向往……。因流行地区而异的种种“赛乃姆”都是两首歌曲以上的套曲,采用二拍子或四拍子的节拍形式,曲目十分丰富并有着强烈的民族音乐风格。伴奏时除有像“弹布尔”、“热瓦甫”这样的弹拨乐器外,还有拉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管乐器笛子、唢呐等。乐器多少并不固定,而不可缺少的是一个不停拍击着的“达卜”――手鼓。模仿“赛乃姆”音乐风格写成的《伊犁河畔》却是用我国汉民族的古老乐器筝演奏的,笔者意在追寻汉唐历史上音乐文化交流的踪迹,以“中原”乐器和“西域”音乐的结合,描绘出今日伊犁河畔人们在美丽的天山脚下,载歌载舞的场景,企望这个在古筝上“汉化”了的维吾尔族音调在手鼓的伴奏下“溶合”成一种新奇的格调和色彩来。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悠扬的歌声和优美徐缓的舞蹈;第二部分是矫健、欢快的群舞场面,音乐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后到达高潮,然后很快进入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在速度和情绪上都减缓下来,像是人们对前面热烈欢快的舞蹈余兴未尽,继续缓缓的跳着,然后再进一步缓慢下来……,河畔上空回旋着几声全曲开始时的歌声――人们离去了,留下的是清澈的伊犁河水和洒遍绿洲的夕阳。就这样,乐曲在安谧、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全曲的速度是慢—快—慢结构,但音乐材料上却是ABC三个不同段落组成,可以看成不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形式。第一段A的主题乐段是全曲的基础,B段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与A有派生关系,第三段篇幅短小,依附与第二段。
在两小节的手鼓后,第一段的主题就缓缓地开始了:
主题共九小节,三个乐句,乐句长度分别为二、二、五小节,乐句句数及各句长度并不规整。这三个乐句相互间有不同程度的联系:b乐句有在a乐句落音re上作补充肯定的意义,c乐句的开头与b乐句一样,它是b乐句基1 2 3 4 下一页础上的延伸。主题音乐以A为sol的“567123#45”音阶记谱,但实际上它更具有“12345671”音阶的意味(这是维吾尔族常用的调式音阶,即记谱的,更有5123434345―――的意味)。这样,主题音乐以A为sol或do的双重调式调性的游移和暧昧,大大丰富了旋律的色彩,同时也给以后的发展变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主题后的4小节音阶上下音调像是对主题终结音的肯定补充,起着类似“过门”的作用,其中装饰音颤音的多次运用,模仿出维吾族弹拨乐器的演奏风味。
主题经过一次原样反复后引申出新的强烈的音调,刮奏和强烈和弦音的演奏掀起了第一段的高潮,这一高潮乐句三小节,A-sol调式感更加明显,下接的两个对应乐句却是力度轻柔的感情色彩很浓的抒情音调,在演奏手法上强调了古筝左手按滑音的运用,着意描绘女性昵昵细语的情态,这个引申发展部分分别由三、三、四小节的三个乐句组成,接着又出现变化了的“过门”、“过门”长度增为8小节,其中两次句尾出现的轻柔琶音和弦,使人联想到潺潺清流和歌舞者的倒影。“过门”的三次出现使第一段内部带有一定的“循环”感。
第一段的结构从整体上讲较为规整,各旋律句逗清晰、气息悠长、抒情性强,音乐形象也较统一、稳定,然而旋律调式调性的游移、各乐句长度的参差不齐和段落高潮的布局,以及高潮后强烈的形象对比,又使得段落整体的平衡包含着变化和乐思向前推进的动力。
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有三个节奏自由的过渡乐句,过渡乐句的材料来自第一段主题的第一乐句。
第二段整段是由一个7小节的乐句变化发展而来,前三小节为级进音调构成,材料与第一段的主题及“过门”有着不明显的派生关系,后四小节则以四度大跳为特征,这一乐句的内部结构已具有较为生动和丰富的形象意义。乐句开头即强调了“si”音,有意识地显露乐句的风格特征。这一乐句的原型及微变在第二段前半部分共出现三次,每次出现之后都紧跟着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