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把左手解放出來及肩墊的功勳
2012-4-15、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很多琴友會說,我都不用肩墊,何來功勳? 不錯,但這里是對整個小提琴界來說的.
以前小提琴是擱在胸口上,完全用左手托著的,不拉高把位,不揉弦.比起現在肯定'省力,舒適,自然'得多.
但 '前人們' 明顯捨棄了'省力,舒適,自然',而走了不'省力,舒適,自然'的路線.把琴放到肩上,持琴的工作完全交給下巴(或腮)及肩膀.把左手解放出來.左手按指可以按到指板上幾乎所有的地方.可以揉弦,按高把位.可以任意地在指板上飛來飛去.可以做許多高難的動作.
可以說,現在這么多人愛上小提琴,捧為樂器之后."左手解放出來"是功不可沒.也是前人犧牲了'省力,舒適,自然'的結果.
而現在有人說拉琴要'省力,舒適,自然'.是不是可以叫做"忘本"呢?
所以說把"左手解放出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說它是最高原則也不為過.
網上有一個叫 "no5no6" 的人對我說, [是不是改成"有利於表現音樂"的原則更好點.你的那個有"偷換概念"之嫌.我當然贊成."把左手解放出來"就是"有利於表現音樂"吧.
但此人后來要我認錯.還威脅我說"難道你不怕更多的人知道你在偷換概念"嗎? 這才使我警覺起來.原來此人是有意圖的,他才是在偷換概念.因為他提出很多東西都是一看就知道違反"左手解放出來"的原則的.改成了"有利於表現音樂的原則"就不那么明顯了.要二看,三看,仔細看才能辯別出來.
他打著"省力"的幌子,就叫人用手托琴.打著"自然"的幌子,就叫人用手握琴頸.最離譜,由他的"自說自話"的邏輯可以推出用手臂托琴.
雖然他已認了錯並謝謝我的指正.但橫看豎看都是"棄車保帥"的成份多點.
關於肩墊.
肩墊,就是邦助一些人去更好地實現"左手解放出來"原則.
把持琴的工作全部交給肩膀及下巴(或腮)去做,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的.
大家都知道,有的人肩膀頭是下沉的,俗稱削肩夾.有的人是水平的,俗稱扛肩夾.
有的人把左手舵式轉到琴右邊后,肩頭同鎖骨差不多成水平了.這樣它把琴放在肩膀及鎖骨上就已經是水平.很容易的持琴了.
但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肩頭是低於鎖骨的.就很難做持琴的工作了.
每一個人從側面看,都是下巴(或腮)在鎖骨的外面的.下巴(或腮),在外面,向下用力,而鎖骨在里面,向上用力,結果怎樣可想而知了吧?
所以單靠這二個部位夾琴,琴頭一定向下.感覺就是要掉下去了,就越用力.結果是越用力夾,琴頭就越向下沉.
關於這些力學,摃杆原理方面的問題,我在本論壇發表的貼子,名叫"應該把用力"夾琴"正名為勾琴(不用力).
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如有興趣或疑問,可以去看一下
所以持琴主要不是靠鎖骨,而是靠肩膀.肩膀遠在下巴(或腮)外面的.當肩頭低於鎖骨時,就不能把琴放到水平.所以就要用肩墊了.
所以沒有肩墊,或者說不能用肩墊,少說也有一半人要被逼放棄拉小提琴了.所以我說這是肩墊的功勳.
在網上,有的人問到底要不要用肩墊.有的人總覺得用肩墊就是"低級"一點的.甚至有的以不用肩墊為奋斗目標.
我覺得用不用肩墊是取決於個人的身体結构.需要用的,就理直氣壯的用.不用肩墊可能方便一點,蕭灑一點,把琴從盒拿出來就可以拉.但拉琴主要是听拉得好不好吧.再"蕭灑",拉得吃力,不好听,也是枉然.
或者這樣說,在大師級人馬里,祇要有幾個是用肩墊的,那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小琴民就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用了.
以前也看到有某個大師說不用肩墊,有二個好處.
一.是琴身合一,可以直接由肩膀感受到琴在震動.
二.是可以減少一點背板的震動.
對於第一點,有點玄,把小提琴說活了.可能要到大師級別才能体會吧.拉琴主要是听聲.在什么時候希望感受到它的震動呢?感受了以后,對拉琴水平的提高有多大的作用呢?
第二點是附合物理學的常識的.但這位大師似乎把缺點當成優點來說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小提琴,能有幾把小提琴是 "好" 到要把背板的震動要減少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