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八角鼓
2014-9-9、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八角鼓是满族、白族、汉族等族打击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八角是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八角鼓都有一个长长的鼓穗(谷穗),是代表年年五谷丰登的意思。

  明代已开始流传于北京。原是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而成,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角鼓,又称单鼓。满族、白族、汉族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云南省大理、剑川等地。
  八角鼓的全班应包括:鼓,柳,彩三种。鼓是八角鼓,柳是小曲,彩是戏法。由来

“八角鼓,响叮当,八面大旗插四方。大旗下,兵成行,我的爱根在正黄。黄盔黄甲黄战袍,黄鞍黄马黄铃铛。……”
  这是一首名叫《接爱根》的满族情歌,它描写清代满族八旗子弟保卫祖国疆土英勇打败罗刹 (即沙俄),妻子喜迎丈夫凯旋而归时所唱的歌曲。八角鼓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据传说,初期的八角鼓,是古代满族人民用于自娱的一种伴奏乐器。亦说它是由满族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镶嵌而成,它的八个边象征着满族八旗的团结。八木相拼而得八角,所以叫作八角鼓。
  满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2000多年前就生息在中国东北长白山、黑龙江之间的广大地区;而后又扩及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和北京、西安等城市。勇敢剽悍的满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民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宗教祭祀歌舞,历史悠久,气氛热烈。民间乐器几乎全部是萨满祭祀时用的响器,唯有八角鼓用于演唱伴奏和歌舞表演。
  明代中叶以后,八角鼓开始流传北京。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刘雄八角鼓绝:刘初善击鼓,轻重疾徐,随人意作声,或以杂丝竹管弦之间,节奏曲合,更能助其清响云”。当时的八角鼓演奏技艺水平很高,刘雄被誉为都城八绝之一。随着1644年清王朝在北京定都,大批满人入关,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八角鼓已作为鼓书、单弦等曲艺的伴奏乐器,并有专业艺人演唱,曾盛行于宫廷和北京、天津、东北各地。清代中叶,北京的八角鼓曲种沿运河南下传入山东,在聊城、临清、济宁等地,又演变成为“山东八角鼓”。发展


八角鼓盛行于清代的曲艺曲种。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八角鼓的起原,传说不一。始见于清康熙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记载:“八角鼓,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内蒙古自治区卷》的序言记载,内蒙古满族八角鼓老艺人说:“八角鼓原是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民间艺术。满族人民常在行围射猎之暇,以八角鼓自歌自娱。”又说:“八角鼓原系一种坐腔岔曲形式”,形成于“清康熙、乾隆时期”,“乾隆、嘉庆以后,己无专业艺人,仅由八旗子弟做非营业性的演出,清唱于厅堂筵席之前。”北京地区八角鼓艺人的传说,见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文小槎者,外火器营人。曾从征西域及大、小两金川。奏凯归途,自制马上曲,即今八角鼓中所唱之单弦杂排(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简称为槎曲,后讹为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讹也。此皆闻之老年票友所传,当大致不差也。”《升平署岔曲》一书的引言所记略同,只是“文小槎”之名作“宝小岔”。
  八角鼓在清代嘉庆、道光以后,由于旗籍士兵在各地驻屯,和各地旗籍官吏的爱好,流传到很多地区。相传凡漕运、盐运所经的城镇,都有八角鼓传唱。现代在山东流行的聊城八角鼓,吉林由满族八角鼓发展而成的新城戏,都与八角鼓有直接的渊原关系。另外,河南的大调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曲种,在曲体结构、曲词格律等方面也与八角鼓有共同之处。
  八角鼓早期用于古代满族曲艺“八角鼓”中,本世纪50年代,这种曲艺在曲牌的基础上发展为“满戏”。如今,八角鼓主要用于北京、天津、东北地区及河北各地的说唱音乐“鼓书”和“单弦”(也称“单弦牌子曲”或“八角鼓”)中,由演唱者本人手持八角鼓敲击节奏,另由伴奏者弹三弦。
  八角鼓除满族、汉族使用外,还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剑川等白族人民聚居地区。白族的八角鼓,又称金钱鼓,有八角和六角形两种。演奏时,左手举鼓,右手掌击,用于民间

[1] [2] [3] [4] 下一页

  • 中国乐器
  • 本类人气排行:
    箜篌
       


       


       


       

    竖笛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