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鼓
2014-9-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堂鼓又称同鼓,属打击乐器。以木为框,两面蒙牛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
堂鼓的鼓面较大,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其音色也不同。一般鼓心的音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也很大,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现代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乐器之一。
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北京鼓楼上的大鼓制于清代,是专门作为公共报时用的。鼓面直径达1.5米,曾有“鼓王”之称。每到夜间报更时分,钟鼓楼上钟鼓齐鸣,低沉的鼓声传播全城。直到1915年钟表普遍使用后,它才成为供人们观赏的文物。在北京天坛,也藏有一面清代制造的大鼓,面径1.5米,高约2米,是过去皇帝祭天时才使用的。
大鼓由两根较粗的木棰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由于从中心到边缘各圈的音色不同,演奏时可利用这些变化来丰富它的表现力。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闷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鼓面较大,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音响能与乐队融合,可加强乐队的低音。它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模仿雷声、炮声。
相传,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江西庐陵有一个名叫胡安道的,在朝廷做刑部秋官。此人机智善谋,审案公正,铁面无私,赏罚分明,故有第二个包公的美称。微宗皇帝龙颜大悦,就将宫廷的一面铜鼓赐给了他。这个铜鼓十分精致,鼓两面刻着花纹,鼓边(铸)有乳头小点,还有四只提耳。铜鼓有七寸多高,磨盘一样大小,重二十五斤,轻轻一击,声如琴瑟,猛一重击,声如洪钟。人们都说这是一件吉祥器物,加上这个铜鼓经过皇上加封,所以它就更是一件宝物了。
后来,胡安道年老卸职,回到家乡,把这个铜鼓也带回家乡。全族的人听到这个喜讯后,大礼迎接把铜鼓挂在宗祠里,顿时满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这样一来,可惊动了三村九姓,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胡氏宗祠被挤得水泄不通,好不热闹。
胡安道说:这是一件宝物,“宝不露白”,不能随便挂在祠堂里,万一坏人盗去,岂不成了“无妄之灾”。大家一听,变为言之有理,就同意将这个铜鼓收藏起来,后来,邻村见铜鼓被藏起来了,既见不到鼓样,也听不到鼓声,他们就仿照铜鼓的样式,做了一个牛皮鼓,形状一模一样,敲起来声音洪亮悦耳,于是就把它挂在祠堂里做为堂鼓,如遇急难之事,堂鼓一敲,全村的人都聚拢起来。后来慢慢演变,越用越广,逢年过节,婚丧庆典,擂鼓三通,气氛浓烈。舞龙灯,打狮灯,也擂鼓助兴,成为民间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