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手鼓
2014-8-30、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掌音、指音、挫音和弹音等,奏出的音响高低顿挫,形成丰富的音乐语言。
  此外,也可将达卜置于两腿之间,双手滚奏鼓边,发出如铃的乐音。
  维吾尔族:演奏时,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音响有别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亦能发出“沙沙”的音响。
  乌兹别克:演奏时,左手持握手柄,用右手拍击鼓面。在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和锡伯族,达卜通常由男子演奏。
  尤为独特的是,塔吉克族的达卜,几乎全由女子演奏,这是多年来留下的传统风俗。
  新疆手鼓的制作与结构
  达卜鼓框木制,内缀有小铁环,单面蒙皮,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不同。
  达卜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许多小铁环而成。现达卜还多蒙以蟒皮,使发音清脆响亮。
  在维吾尔族,达卜有大、中、小型三种,面径36~52厘米。一般乐队和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鼓,鼓面直径约44厘米,鼓框高5厘米左右;木卡姆伴奏乐队则用大型鼓和小型鼓。
  乌兹别克族的达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锡伯族的达卜,鼓的背面设有一个手柄,拴系于鼓框内侧,鼓背用羊皮遮盖,中心留有通孔。
  塔吉克族的达卜,鼓框宽大,形制别具一格。民间多使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边据作鼓框,蒙以狼皮、牛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不缀小铁环,有的只在鼓框中装以3副小铁钹。演奏起来,音色低沉、浑厚,装有铁钹的达卜,音响更为铿锵雄壮。
  【羌族手鼓】


  羌族手鼓是羌族的民间乐器。年代古老,又称“羊皮鼓”或“铃鼓”。羌语称“日木”。现流行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及黑水、汶川、理县、松潘等羌族地区。
  羌族手鼓为木制鼓框,单面蒙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0-40厘米,鼓框内置有横梁。鼓身连在一个呈弓形的木把上,木把上端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为“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手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羌族手鼓旧时用于祭祀等活动,为端松(即巫师)跳神时所用,巫师手持此鼓跳巫舞,又称“皮鼓舞”或“跳经”,羌语称“莫尔达沙”。现在经过改革和美化的羌族手鼓已用于歌舞表演。如《跳锅庄》、《铃鼓舞》等羌族民间舞蹈。演奏时,左手握弓形木把持鼓,右手持鼓棰敲击鼓心,发音低沉,击鼓边时则发音脆亮。演奏技巧有单击鼓面、鼓边和混合击三种。适于表现羌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
  【非洲手鼓】非洲手鼓


  非洲手鼓(Djembe)起源于十三世纪曼丁人建立的马利王朝。最早出现可以回溯到公元500年,最初是由铁匠们手工制造的,它的形状来源于捣碎杂粮的臼,沙漏形状的外型,两端开口,用山羊皮包住较大的开口端,用双手演奏。
  非洲手鼓比康加鼓和邦哥鼓更老,跟它形状差不多的Doumbek也跟它有关联。非洲手鼓在古代通过埃及尼罗河的贸易古道传播到中东和世界各地。
  手鼓掌握着节奏,而节奏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不在,生活在非洲西部的曼丁族人,天性乐观,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的歌唱,用他们那天才的音乐情感表达着快乐。在非洲原始、美丽大自然中,无论在白天、傍晚、夕阳西下或是繁星满天的夜晚,他们以歌唱感谢虽然贫穷但觉得幸福的一切。在所有跟劳动有关的事物上他们在热烈的歌唱,在男女相恋,招待客人时更要美妙的歌唱。很久以前每当他们唱的高兴的时候,他们就以双手击打着拍子,或击打着身边能击打的所有东西,打出欢快的节奏,跳出开心的舞蹈,就这样非洲手鼓(Djembe)诞生了。从此非洲手鼓再没有和曼丁人的文化、宗教、歌唱、舞蹈分开过,在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中,非洲手鼓如虎添翼,增加了无穷乐趣。
  非洲手鼓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演奏着节奏,而且还传递着信息,他们这时给节奏赋予固定的信号,传达着他们想表达的具体事情,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用走出屋去,就已经知道村里所发生的一切,因为非洲手鼓的鼓声已经把当时的情况传达到每个人的脑海中。
  非洲手鼓是一个宗教神性的鼓,在很多的宗教活动中都有它的身影,并可以用于出战时的战鼓,以及其他的社会活动中。
  传统的非洲手鼓(Djembe)以山羊皮做鼓面,以实木做鼓身,以绳索捆绑拉紧鼓皮和调音。有的鼓身上刻有图案,漆上色彩,如一件工艺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中国乐器
  • 本类人气排行:
    箜篌
       


       


       


       

    竖笛
       

    栏目导航: